返回首页

旋耕机一轴间隙过大?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7-30 07:46   点击:26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旋耕机一轴间隙过大?

1.旋耕机负荷过大。 排除方法:(1)旋耕深度过大,应减少耕深;(2)土壤黏重、过硬,应降低机组前进速度和刀轴转速,轴两侧刀片向外安装将其对调变成向内安装,以减少耕幅。

2.旋耕机间断抛出大土块。排除方法:(1)刀片弯曲变形,应校正或更换;(2)刀片断裂,重新更换刀片。

3.旋耕机在工作时出现跳动。排除方法:(1)土壤坚硬,应降低机组前进及刀轴转速;(2)刀片安装不正确,重新检查按规定安装;(3)万向节安装不正确,应重新安装。

4.旋耕后地面起伏不平。排除方法:(1)旋耕机未调平,重新调平;(2)平土拖板位置安装不正确,重新安装调平;(3)机组前进速度与刀轴转速配合不当,改变机组前进速度或轴转速。

二、深耕增产并不是越深越好,什么深度最合适?

为什么不深耕增产,反而减产?一般来说,深耕土地增加土壤肥沃的土层有利于作物生长,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也提倡深耕,使土地深耕有利于增产,为什么题目反减是个问题,问题并不复杂。原因有两个。

停止方式大部分是旋耕机耕地,至少三年没有进行过深耕或深翻。偶尔深耕一次就会出现这种问题。旋耕机耕地浅,一般耕种深度约15 ~ 20厘米,达到25厘米时极少。此外,如果手不细心,往往更浅。作物一年四季都在这么深的耕层种植,每年都投入化肥、农田等,已经形成了这个肥沃的层,所以小麦基本上每年唤蚂迅都是稳定生产的。

突然改变耕地方法,深耕25厘米以上,耕还没耕过的深不肥沃的生土,根据往年的肥料量来管理,土壤物空肥料含量看起来相对稀薄,因和此为土壤层厚。小麦根部范围吸收的营养相对较浅,必须减产。偶尔深耕一次,只有增加肥料量才能弥补这种不协调,每年或两年深耕一次,不仅不会出现减产现象,土壤肥沃的层变厚,肥料跟着走,一定能获得高产量。

现在大部分都是稻草回到田里,稻草回到田里,总说是好方法,但它有一定的优缺点,稻草还留在土壤里。它的发酵利用一定的时间、温度或化肥中的某些元素,像氮一样完成它的腐蚀分化过程,接着发挥它的肥料效应作用。这也是农民朋友们的苦恼。据说把稻草送回田里可以增加土力,怎么感觉不到,稻草反而不增加田里的产量?因为成熟有过程,所以在季节里农作物往往感受不到它的优点,但下一批作物总是有用的时候,当把连年的稻草送回田地的时候,它会继续发挥作用。

深耕后不增产或稍减都是正常的。只有偶尔深耕一次的土地,为了保证高产量,季节要增加肥料的投入量。如果能每隔一两年深耕一次,耕深也不必太深。一般25厘米以上就可以了。不需要每年增加肥料,第一次深耕就可以了。这样整个耕种肥沃的层已经培养出来,对作物的吸收生长更加有利,必须产出较高。

一般来说这个深度达到50公分左右就可以了,太深的话会使种子无法长出芽,会把种子憋死的。

大概三公分的深度就搜帆适合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困缓了,如果种植需要深植的作物世尺雹,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合理范围之内,种植深度应该在小拇指的半截儿,这个度是最好的。

根据农作物的种子来选择它们的深度,这样才有利于它们的生长,而且人也会让它们增产。

三、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种植小麦宜选用高产品种,在整地施肥后适时播种,生长期间做好化学防控以及浇足越冬水、春季追肥等工作。

一、夯实播种基础

1.因地制宜,选用良种。早中茬地块应选用增产潜力大、抗寒性好的半冬性品种,如“众麦1号”、“ 周麦22”、“矮抗58”、“周麦16”;搭配种植“泛麦8号”、“周麦27”、 “豫教5号”等晚茬地块宜选用稳产性能好、晚播早熟的弱春性品种,如“周麦23”、“众麦2号”、等。

2.科学施肥,培肥地力。一般亩施农家肥3-5方、尿素25-30公斤、过磷酸钙60-75公斤、氯化钾5-10公斤、硫酸锌1公斤,或者施用含量45%以上的复合肥40-50公斤。也可以把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还田后要深翻,并增施速效氮肥。

3.精细整地,打好畦田。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要求,提倡大型机械深耕,耕深25厘米以上,耕后机耙两遍,除净根茬,粉碎坷垃,达到上虚下实,地表平整;旋耕机作业的地块要旋耕两遍,旋耕深度15厘米左右,并要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以打破犁底层。根据播种机播幅做好畦埂,平整畦面,以便灌溉。

4.适期足墒匀播,确保一播全苗。半冬性品种(早中茬)应在10月8-15日播种为佳;弱春性品种(晚茬)应在10月20-30日播种。凡墒情充足,又能做到精耕细作的高水肥地块,一般半冬性品种亩播量8-10公斤,基本苗控制在16 -20万;弱春性品种亩播量10-13公斤,晚播一天,亩增加播量0.5公斤,最大播量不超过15公斤。播种深度3-5厘米,深浅一致,达到种均苗匀。

5.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主治全蚀病、纹枯病、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土壤处理可选用50%辛硫磷(或55%甲拌磷)200毫升拌细干土(或麦麸)10-15公斤,耕地前撒施。种子处理选用2%力克秀(或3%苯醚甲环唑20毫升)10克加40%甲基异柳磷10毫升或55%甲拌磷乳油20毫升,兑水0.5-0.75公斤,拌麦种10公斤,堆闷3小时,晾干播种。

二、链喊冬前麦田管理措施

1.促弱控旺。小麦出苗后叶色发黄,生长慢,根少而变褐,田间成片状或带状发生,系上茬除草剂残留药害所致,应及时亩喷洒0.01%芸苔素内酯30克加氨基酸叶面肥75毫升,兑水40-50 公斤,全田坦桥喷雾;对晚播弱苗麦田,以促棚信野为主,采取增施有机肥和浅中耕等措施提高地温,实现促弱转壮;对群体偏大,有拔节趋势以及植株偏高的旺长麦田,应于冬前(12月上中旬)亩用15%多效唑30-40克兑水30公斤,叶面喷雾进行化控。

2.除草防病。11月中旬-12月中旬,气温8度以上,杂草2-3叶时,防除猪殃殃、播娘蒿等阔叶杂草,每亩用10%苯磺隆15克加20%氯氟吡氧乙酸30毫升;防除野燕麦、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骠马浓乳剂50-60毫升。先把除草剂配成母液,再加水30公斤,田间均匀喷雾。亩用12.5%烯唑醇40克,加水40公斤,小麦茎基部喷雾,预防纹枯病。

3.浇好越冬水。小麦越冬前,在日平均气温降到3度左右时,及时浇好越冬水,并及时中耕松土,保墒防旱,弥实土缝,预防冻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