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耕作制度的应用?

274 2023-12-07 01:21 admin    手机版

一、耕作制度的应用?

耕作制度又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种植制度是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包括确定种什么、种哪里、各种多少,即作物布局问题;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哪个时候不种或全年不种,即复种休闲问题;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和连作问题。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壤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水肥管理、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等。

二、什么叫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从广义来说,指农业熟制,作物布局。复种指数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耕作制度,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将原来一年只播种一季农作物的耕地,重复播种一季或两季,变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从而增加复种指数。

简单说就是一年几熟。

三、什么是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从广义来说,指农业熟制,作物布局。复种指数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耕作制度,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将原来一年只播种一季农作物的耕地,重复播种一季或两季,变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从而增加复种指数。

四、改良耕作制度意义?

保护性耕作为农业机械化领域一项新型耕作制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普遍应用,可以说是人类耕作从认识自然、改造干预自然到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革命性变化,根据目前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如耕地质量、农业气候条件和播种作物及当前主要机械化耕作方式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按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特点,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耕作措施组合成保护性耕作方案。重点要实施以机械化抗旱保墒为主要目的的机械化土壤深松技术、机械化联合整地播种技术、机械化少(免)耕播种技术。

改良土壤耕性,提高耕作质量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基本条件,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有: 1、增施有机肥,主要是利用有机质疏松气孔、吸附性强的特性,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黏质土壤的粘结性和粘着性,减少耕作阻力.对于砂质土壤可增强团聚性,使耕翻质量变好;

 2、通过掺砂掺黏,改良土壤质地. 

3、掌握宜耕期. 

4、改良土壤结构. 

5、轮作换茬,水旱轮作,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相结合.

五、北京农业耕作制度?

您好! 因为北京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的农业耕作制度只有1年1熟和两年3熟,较北的是1年1熟,而较南的地区则是2年3熟,北京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所以毫无疑问北京的农业耕作制度大多为2年3熟。 希望我的解释您能够满意!谢谢!

六、松嫩平原的耕作制度?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的不同主要原因是水热条件(气候类型)不同。

长江三角洲纬度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热量充足,适合水稻生长,农业生产可以达到一年两熟 松嫩平原纬度高,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主要是旱地,热量能够满足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

农作物受水热条件限制。

粮食作物松嫩平原主要是小麦玉米;长江三角洲是水稻 经济作物松嫩平原是甜菜;长江三角洲是油菜 耕作制度受纬度因素影响。 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 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A。温度 东部季风区的差异主要是和温度有关 松嫩平原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中温带地区)种春小麦 长江三角洲耕作制度是一年二熟到三熟(亚热带地区)水稻和冬小麦

七、西汉后期耕作制度的著作?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氾胜之(Fan Sheng Zhi),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氾胜之是氾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汇编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书中编成黄河中游地区耕作原则、作物栽培技术和种子选育等农业生产知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八、秦岭淮河以北的耕作制度是?

东北是一年一熟

华北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秦岭一北也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其实这只不高是理论,实际就不一定了,想你周围的环境也应该不像书上的那样吧

九、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区别?

耕作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分供求平衡,农田防护以及农田基本建设等。以种植制度 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只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十、亚洲水稻种植耕作制度?

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稻的栽培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年—1800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现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仅低于玉米和小麦,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联合国将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

由于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知目前世界上的稻属植物可能超过14万种,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因此稻的品种究竟有多少,是很难估算的。作为粮食的主要有非洲米(即光稃稻)和亚洲米种,不过较简明的分类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来粗分。稻米的淀粉分为直链及支链两种。支链淀粉越多,煮熟后会黏性越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