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个水域内草资源多,请问如何设计鱼类养殖的放养模式?

234 2023-01-09 11:05 于梅    手机版

鱼在水里的生活领域为:

上 草鱼

中 鲫鱼

下 鲤鱼

但并不是草多就喂草鱼,像你说的情况.草都是自然生长的.

所以水底应该有很多供鲤鱼生活的天然食料

养殖技术

一、鱼种放养

(一)清基:拦鱼设施建成后,在放养前必须清整栏养区域内的石块、树枝、高大水生植物及其他废弃物等。对上年度已饲养过鱼类的老湖荡、河道,因存在大量的螺、蚬和淤泥,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在放养鱼种前,必须用夹网将螺、蚬捞出,或用吸泥泵捞出过多的淤泥,后者可作农田肥料。如栏养区内荡底有众多的凹凸不平处,则应在选择栏养水域时予以考虑,不然将会给起捕鱼类带来困难。

(二)除野:栏养水域通常有凶猛鱼类以及小型非经济性野杂鱼类,它不仅会吞食养殖鱼类,而且侵占了水体空间并与养殖鱼类争食饵料。为提高养殖鱼类的存活率及饵料利用率,栏养时必须进行彻底清塘,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方法:

1.驱赶除害法;当部分栏养设施建成后,在栏养区域内用围网向缺口方向牵拉,并在围网前方用小船及刺网、旋网等渔具,再配合敲击声响,边捕边赶,将害鱼从围网相反方向的缺口处赶出栏养区,如此多次反复,可基本上除尽大型野杂鱼类。

2.围捕除野法:用地曳网、刺网、钓具等多种渔具作反复围捕,使漏网之鱼向缺少拦鱼设施的方向外逃。

3.电捕除野法:将电器捕鱼的设备安装在船上,反复驱捕。

4.药物除害法:如围栏区域为小型静水、少水口的湖泊或河道,可在拦鱼设施建成后,在水口处悬挂密网,然后用巴豆、石灰、鱼藤精等清塘药物作全池泼撒,将野杂鱼杀死。清塘除野时的用药量,可参考池塘养鱼清塘,但因是带水除野,故实际用药量应根据水深加乘一个系数。

5.鹭鸶除害法:如栏养区域为小型少水口湖泊或河道,可在未建栏养设施前的水口处(或部分水口已建围栏)悬挂密眼网目的网具或刺网,然后放入鹭鸶进行捕鱼除害。

6.常年除害法:选择以上部分除害法作常年除害,如经常用刺网、小钩、花篮等渔具捕捉野杂鱼类。

经过上述几种除害方法的联合作业,对一般小型湖泊及河道来说,均能做到基本除净。最后在全部拦鱼设施建成后,再重复以上作业,要求基本无野杂鱼类出现为止。

(三)放养时间:湖荡、河道栏养,不宜在三九严寒季节放养鱼种。冬季因水温低,鱼种活动能力差,易遭受敌害袭击,一般可先将放养鱼种暂养在池塘中一段时间,并适当喂料,使之保持和增强体质,然后待3月初,水温达8-10℃时,进行放养。但放养时间也不宜过迟,过迟则因届时水温上升,池塘小鱼体密集而减缓其生长速度,一旦鱼受伤病,鱼种体表附生水霉菌,在放养后得不到恢复,不仅会引起死亡,即使幸免也会给鱼种带来早期阶段的生长不良。

(四)放养密度:栏养水域的水体能不断更换,水质良好,溶氧充沛或能保持较高的含量,因此,放养密度的变动范围可很大。一般如不投饵,以开发天然水域的生产力为目的,则鱼种放养密度为50-100尾/亩。水质良好、饵料丰富的湖荡也可达到100-200尾/亩,河道放养密度甚至可达到200-400尾/亩。一般在年终起捕时,大型湖泊的产量为5-8千克/亩,中型湖泊的产量为8-10千克/亩,小型湖泊的产量达10-20千克/亩,河道养鱼的产量为30-50千克/亩。但目前除大中型湖泊外,一般小型湖泊、河道养鱼多向半精养方式发展,放养密度可大大提高。如采用投饵方式,基本上可达到池塘精养高产的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鱼种可达lOO-200千克,年终起捕时每亩产量可达500-1000千克。

(五)放养规格:在长江流域一带,根据生产习惯和鱼类年终上市的产品要求,一般鲢、鳙鱼的放养规格为全长17-25厘米,体重50-200克/尾;青鱼、草鱼为全长28-34厘米,体重250-500克/尾;鲤鱼和团头鲂为全长13-16厘米,体重25-50克/尾;鲫鱼的全长12-13厘米,体重为20-30克/尾。鱼种放养规格太小,生长倍数虽高,但年终起捕时的绝对重量可能达不到优级上市规格;放养鱼种规格太大,生长速度虽快,但增肉倍数较低,在相同放养量的情况下放养尾数少,总产量往往不及适当放养规格下的成鱼产量。以上的放养规格一般经1年放养后,青鱼、草鱼的生长倍数可达5-6倍,其他鱼类的生长倍数可达10-15倍。

(六)混养和搭配:湖荡栏养是建立在充分利用天然饵料源的情况下,再考虑是否投饵的生产方式。因此在放养方式上,一般均采取混养,以达综合开发饵料资源。混养要考虑种间搭配,这是栏养能否获得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1.混养鱼种类型的确定:要根据栏养水域的饵料组成。在直接投饵的情况下,还要结合当地的饵料源和市场需要。要根据所放养鱼类的生态习性,如鲢、鳙鱼主食浮游生物,生活在水的上层。青鱼、鲤鱼和鲫鱼主食螺、蚬和底栖藻类及水生摇蚊幼虫,生活在水的底层。草鱼和团头鲂主食大型挺水植物及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生活在水的中下层。鲴鱼和其他鳃亚科鱼类,主食有机碎屑、丝状藻类等,多栖息在水底的淤泥层。

2.三种类型鱼类间的搭配比例:由于近年来,在有条件的地方,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栏养一般向投饵方向发展。栏养搭配要正确处理好鲢鱼、鳙鱼和草鱼、团头鲂及青鱼、鲤鱼、鲫鱼等七种鱼三种类型之间的搭配关系。在池塘养鱼中如按传统的方式饲养鲢、鳙鱼,无论以放养量放养尾数算,均属主体鱼,与吃食鱼之比一般可达6:4。在配合饵料饲养下,其比例为倒4:6,甚至3:7。但在栏养情况下,因水域中浮游生物的数量远比池塘中少,在不投饵情况下,鲢、鳙鱼比例无论从放养量或放养尾数来说,都比池塘放养量大大下降,但仍为主体鱼。在投饵情况下,一般上述三种类型鱼可按1:3:6搭配。在吃食鱼中草鱼和团头鲂因饵料来源广,以配合饵料为主饲养时的成本也较低,一般放养量可达60%左右。在以青鱼、鲤鱼和鲫鱼为主的情况下,这三种鱼的放养量可升到60%,草鱼和团头鲂的放养量限制在30%左右,而鲢、鳙鱼的放养量只能在5-10%。这完全由于水域生产力对鲢、鳙鱼的饵料供给不足,而配合饵料又不能为鲢、鳙鱼所充分利用而决定的。

3.鲢、鳙之间的搭配比例:在围栏养鱼时,由于自然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比例与池塘不同,一般表现为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的下降,而浮游动物的相对数量和生物量上升,所以,鲢、鳙鱼搭配比例一般应以鳙鱼为主,其放养尾数比为1:3-4,即鳙鱼无论是生物量或生物数均应占总数的70-80%,而鲢鱼的放养量和放养尾数只占20-30%。

4.草鱼和团头鲂之间的搭配比例:草鱼和团头鲂食性相似,但团头鲂除食水草外,食性偏杂,并且在争食水草上不及草鱼。因此,这两种鱼无论从生物量或生物数讲,都不能按相同比例放养。否则必然会造成草鱼因吞食水草能力强而导致团头鲂的生长不良。如不放养团头鲂则水域中部分适合团头鲂食用而不为草鱼所利用的天然饵料得不到应用。故一般以增加团头鲂的放养数和规格,减少草鱼的放养数量和规格,使其取得食性竞争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单条鱼来说,草鱼强于团头鲂;但作为一个种群来说,无论数量上或规格上,团头鲂应是主养鱼而得到优势,最后的结果使两种鱼的生长取得同样理想的效果。亦可草鱼作为主养鱼,减少团头鲂的数量,但不是减小规格。由于团头鲂的食性杂,可依部分水草、底栖藻类、水生昆虫的摇蚊幼虫和有机碎屑为食,故可避开与草鱼的食性冲突锋芒,这样两种鱼可以得到满意的生长结果。

5.青鱼、鲤鱼和鲫鱼之间的搭配比例:这3种鱼中,青鱼和鲤鱼有食性冲突,但可以混养,以青鱼带鲤鱼,但鲤鱼的放养规格要小,这与鲤鱼争食力强、食性杂有关,不过,在以鲤鱼为主的模式中很少搭配青鱼,这与青鱼的食性狭有关。鲤鱼和鲫鱼食性上也有冲突。它们均为杂食性鱼类,这两种鱼之间混养,主要是协调鲤鱼和鲫鱼之间的生存竞争。鲤鱼的争食能力很强,食性又杂,兼容青鱼和鲫鱼的食性,因此,在主养老口草鱼和团头鲂的栏养中放养鲤鱼的规格不宜过大,一般为25-50克/尾,放养量也不宜过多,主养草鱼时,可控制在不超过100尾/亩;主养团头鲂时,不超过20尾/亩。与鲫鱼同水域栏养时,将鲫鱼的规格增大、数量增加,而将鲤鱼的规格减小,数量下降,使少量的鲤鱼与大量的鲫鱼在食性上各取所需,鲤鱼以食螺、蚬类为主,鲫鱼以食底栖藻类、有机碎屑和摇蚊幼虫为主,在食性上得到互让,这是鲤鱼和鲫鱼在混养时另辟蹊径的一种处理方式。

6.其他鱼类搭配比例:如鲴鱼类等食性和草鱼、青鱼、鲢、鳙、鲂等看家鱼不冲突,适当放养有利于天然饵料的充分利用。罗非鱼在池塘养鱼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搭配种类,但在栏养以及起捕时,这种鱼常因水温低而无法生存,故湖泊、河道栏养,一般都不放养这一种类的鱼。

(七)放养模式:下面提的两种栏养的模式,可用于湖泊、河道的栏养和湖泊中围养时的参考。至于上述有关放养的要求均可容纳在这两种模式之中。

1.以草鱼和团头鲂为主的放养模式:见表25。

2.以青鱼和鲤鱼为主的放养模式:见表26。

从表25、26中可以看出,栏养中对放养密度、种类、搭配比例和规格大小的基本要求及最终产量情况。当然在具体应用时,各地可因水制宜进行调整。如表25模式中的草鱼和团头鲂的放养比例差距拉开还不够,表26模式中青鱼和鲤鱼的放养比例太高。换言之,上述放养技术是一种鱼种放养的基本理论,而放养模式仅是选择实例时的参考。

二、饲养管理

(一)栏养设施的检查:湖荡、河道栏养的先决条件是不能逃鱼,因此,对栏养设施的管理十分重要。必须要有责任心很强的人负责管理。日常应注意的管理措施如下。

1.经常检查维修网箔:湖荡、河道的栏养设施应在栏养区域外围一定距离处设立界桩,在界桩内不得让船进入,以减少交通船只碰撞破网而逃鱼。为了防止上游漂流物堆积在栏养设施的一侧致使水流阻塞,应每日一次捞出水草和其他杂物。台风季节在台风来临之前,要检查竹桩是否牢固。由于台风引起的掀起网衣,或使竹箔倒塌及网衣的石龙移位等,都应在台风之后作一次认真检查,并及时修补。栏养区因鱼群密集经常会发生鲤、青鱼等底层鱼类从石龙或竹帘下面掏空泥土而外逃的现象。因此,需要每隔7-14天下水检查1次,如发,现有逃鱼的可能则应立即修补。特别是使用旧的竹帘,经常会出现断箔漏出空隙而逃鱼,更应重视检修。

2.清除栏养设施的附着物:无论用网或用竹箔栏养,网箔在水中时间较长,必然会附着很多污泥、水棉等丝状藻类或底栖贝、觑类等,这不仅会堵塞网目或栅目,而且会引起阻力加大,水流不畅,常导致水质缺氧或栏养设施被冲毁,应及时清理。

3.防止水位骤涨淹没围栏设施:湖荡、河道养鱼常因上流来水猛,水口狭小,而使水流冲毁栏养设施或水位骤然上涨而超过围栏设施的顶部,造成没顶逃鱼的全线崩溃。长江流域6-7月及8-9月洪峰到来之前要打实竹桩,并准备好活动网片或箔帘,在汛期到来之前接在网箔上,待洪汛过后再拆去。

(二)投饵及日常管理:鱼种放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在水温上升到10℃时即可开始投饵,对投饵率、投饵量的计算及投饵方法如前述。但在河道、湖荡栏养中,一般采用投喂天然饵料和商品饵料相结合的方式。饲养初期因正值早春水温尚低,湖泊、河道的水草及底栖生物资源尚贫乏,水草正在萌发,底栖螺、蚬尚未大量繁殖。故此时除应投喂陆生草类及螺、蚬类外,还应在4-6月这个阶段,补充投喂较多的配合饵料。待到6月初,一般湖泊、河道水草大量繁生时,要转向以捞取水草为主,不足部分再投以配合饵料。投饵数量如天然饵料中的水草,在前期鱼种阶段投喂体重的20-30%,后期商品鱼阶段投喂10-20%。如投喂带壳的螺、蚬类,在前期鱼种阶段投喂量可控制在鱼体重的15-20%,后期商品鱼即将上市时投喂5-10%。其余的不足部分再投以配合饵料,如从一开始就全部投配合饲料,则应按上述章节中的给食率标准,按当时的水位、鱼类规格大小参照进行。一般可大体掌握在鱼种阶段占鱼体重量的5%;成鱼阶段2-3%为标准。投喂次数是影响投饵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每日投喂次数过多,容易引起争食,造成鱼类生长不均;投喂次数过少,饵料一时食不完,造成饵料的散失或变质腐败。一般每日投喂2-4次,比网箱养鱼投喂次数少些,这也与水域面积大,次数过多的投喂饵料,操作较困难有关。投喂时间最好在上午9时到下午6时溶氧高的时机。下午的投喂量可超过上午,占总投饵量的60%左右。此外,在投饵工作中,还须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遇天气变化,水温突然下降,或天气闷热气压低时,应酌情减少投饵量。反之,如连续数天天气晴朗凉爽,可比常规增加10-20%的投饵量。

第二,大风、大雨时可适当减少投饵量,风狂、雨大的天气影响鱼类摄食,饵料容易散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第三,每天检查食台的摄食状况,如前一天投的饵料尚有剩余,第二天应少投饵料。检查食台时对剩饵残渣应及时除去,以防饵料腐败变质、影响水质。

第四,投喂的天然饵料是草类时,应以多叶嫩草为好,并应根据鱼类大小决定饵料的嫩老,过分多茎少叶的老草,不宜投入。如投喂螺、蚬类饵料,不仅幼鱼阶段一定要先轧碎,即使是成鱼也应尽可能轧碎后投喂,对个别壳厚的老螺、老蚬应剔除后投喂。

第五,栏养区域即使清塘良好,由于饲养环境饵料丰富,野杂小鱼也常钻入栏养区内同饲养鱼类争食,使饲养鱼类的饵料系数上升,故应设法经常捕捉,或投放少量中小型肉食性经济鱼类。

(三)轮捕轮放

1.轮捕轮放的原理:轮捕轮放是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的饲养技术。与此相近的,还有一次捕捞,多次放养。这是提高湖荡、河道养殖产量的一条经验。因为鱼种放养之初,水体负载量少,水域的生产力和水资源的利用在放养密度及混养搭配设计时基本匹配。但当鱼类长到一定程度时,水域中的存鱼量接近水体在饲养条件下的容纳量,此时鱼类生长所需的饵料就不足,空间拥挤,溶氧下降。即使用增加投饵来解决饵料的不足,水质也因投饵过多,水体败坏,溶氧下降,而致使鱼类生长缓慢。采用轮捕就是先起捕一部分生长较快、已达上市标准的鱼,然后留下小规格的商品鱼,这种方式叫做捕大留小。如果起捕量较大,剩下的鱼过少,也可再放一部分同一种类或其他种类的鱼种,这通常称做捕大补小。捕大留小和捕大补小合起来统称轮捕轮放。它可一年增捕一次,也可一年增捕多次。

一次捕捞、多次放养,在原理和概念上与轮捕轮放不同,一般在混养时因鱼种的生产或需求季节不同时才采用,通常草鱼、鲢、鳙、鲂为第一次放养,以后随着季节的推迟,在6-7月份放罗非鱼和鲫、鲤夏花鱼种等,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养殖对象,充分利用水域生产力,达到增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轮捕轮放的主要对象和时间:轮捕的主要对象是放养密度过大的花白鲢和少量养殖后期的草鱼、鲂鱼。一般轮捕的日期在7-8月份,此时因湖荡、河道在年初放养密度过高,养殖水域的负载能力已达到几乎不能容纳的地步,则常采用先起捕一部分鱼的作法,这在江、浙、沪一带,常称为起捕热水鱼。这样可让留下的鱼宽松一点,有利于其后阶段的生长。至于起捕热水鱼后是否要再放一部分鱼种及放什么鱼种,这要随水域的实际载鱼能力是否超量而定,在湖泊、河道养鱼中,一般由于放养密度不致过密,故不一定采取轮捕,近年来,在小型湖荡高密度放养的情况下,也有采取轮捕的养殖工艺。在湖荡、河道中要补放的鱼种一般均为鲤、鲫鱼。在湖泊、河道中套养鱼种及放养罗非鱼的情况比池塘养鱼来得少。

(四)水质管理:湖荡、河道栏养的水质,一般在选择栏养地点时就已确定,但在饲养过程中仍需注意水质的变化。这包括溶氧的监测、工农业污水及有机农药的侵入和因投饵过多,残饵积累所造成的水质腐败的观察和治理等。

溶氧的监测应因水制宜地进行,最好在7-9月期间每日测定1次最高、最低溶氧。即使条件不具备,也应在恶劣天气时进行溶氧的监测。有时养殖水域附近的农田施放农药,或附近的乡办工厂排放有害废水,都可能流入养殖水体而发生死鱼事故。所以除应事先作调查及与厂方协调排水外,在发生事故时还应采取急救措施。如堵断部分河道,使废水从其他途径外排等,当然,根本的办法是阻止不合排放标准的废水流入养鱼水体。因投饵过多导致水质败坏而死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故在饲养管理中,应按要求制定给食标准,残饵应及时清除。

(五)鱼病防治:一般情况下,在水体流动、放养密度相对较低的湖泊、河道中栏养鱼类,鱼发病率要比池塘中养鱼低得多,但在栏养中一旦发生鱼病,就不易治疗,所以,对鱼病应以预防为主。日常应注意的措施如下;

第一,栏养区域内如有条件,应用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但一般只限于几十亩的栏养河道等小水体。

第二,鱼种在放养前,用5-10ppm漂白粉或5-10ppm硫酸铜等药物浸洗消毒,具体的消毒时间和使用药液浓度,可参考以上章节中的鱼病防治内容。

第三,投喂的新鲜饵料,最好在投喂之前先消毒。在每年5月和8月应两次用药饵对草鱼肠炎进行预防。具体的用药量及药饵制作,见上述鱼病防治章节。

第四,日常管理应随时捞出病鱼、死鱼及残剩饵料,以防鱼病蔓延或致水质腐败。

第五,经常清除食物,对食台定期用漂白粉、石灰清洗消毒。

第六,每年5月和8月应分两次对食物周围的水体进行漂白粉挂袋和硫酸铜挂篓,使鱼类进食时得到消毒。

第七,每年起捕鱼类后,应除去食台周围投饵区的大量有机淤泥,并泼撒石灰、漂白粉进行清基。栏养水体在2-3年后,应专门彻底清除一次有机淤泥,以减少有机物耗氧及水质败坏。

三、捕捞技术

栏养的起捕工作十分重要,难度也比池塘或网箱难得多。常用的捕捞渔具有刺网。大拉网、张网,包括杂渔具的钓具和电捕等。

(一)刺网:也称挂网。有单层、多层刺网两种。捕鱼时,将长方形的刺网横亘河道或湖荡,使鱼自动或被迫上网。这种渔具使用得法,虽不能捕尽,但可将大部分鱼类捕起。

1.单层刺网;网线材料多为尼龙棕丝,网目8-12厘米,也可根据起捕对象采用更粗大的网目。使用时装上上下纲、浮子和沉子。刺网因作业对象不同,可分为沉网、浮网和流刺网。网高一般为1-2米,网长为30-50米。捕捉时将刺网敷设在鱼类通道的断面上,鱼一遇上刺网即自投罗网。

2.三层刺网:由二层大网目外衣和一层小网目内衣装配而成。网片一般长50米,高5-15米,要随水深而定。网衣用锦纶尼龙丝编织而成。三层刺网分浮网和沉网两种,浮网浮子的浮力相当于网衣、钢索和沉子在水中重量的1.5-2倍,而每片浮网所用的沉子重约0.5千克。

用刺网捕鱼时由于冬季水温低,鱼类不很活动,难于上网,必须配合驱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栏养水域内,鱼群很密集,如一开始就用刺网,因上网的鱼多,取鱼十分费力,且易损坏网片,故在栏养起捕时,一般先用大拉网起捕。刺网捕鱼,即使在捕捞后期也很难捕尽鱼类,故必须和其他渔具联合使用。刺网中的流刺网一般用于流动的水口或有潮汐的河口,栏围养鱼则不大使用。

(二)大拉网:又称地曳网。由囊网和取鱼部组成,其两边的翼网很大,用以包抄鱼群,是围栏养鱼的主要起捕渔具。大拉网可根据水域的大小,任意增加网的长度,捕鱼对象也十分广泛。大拉网的网线一般用锦纶线、维尼纶和聚乙烯3种。聚乙烯线编织的大拉网成本低,操作方便,不吸水,因而被广泛采用,。大拉网的长度、高度随湖荡、河道的宽狭和深度而定,一般网长应为水域宽度的两倍,网高为水深的3倍。围捕时网从围栏区沿一边放入水中,然后在对岸陆上向水口的另一端牵拉。人在岸上操作,如荡底平坦,捕鱼的效果好。但网围养鱼,因四周都是水,人在船上操作,不仅操作极不方便,效果也不佳。

(三)定置张网:又称畚斗(箕)网。由身网和翼网组成。身网形同长方体网箱状,包括底网、盖网、后墙网、侧墙网及前部开口的内八字网等。一般高10-20米,宽10-30米,长30-60米。长、宽、高的比例一般为2-3:1;0.8-1。定置张网和栏网、赶网、刺网组成联合渔法,是在大水面的深水湖泊或水库是捕捞中上层鱼类的有效渔法。捕鱼时,经过赶、拦、刺,最后将大部分鱼群由八字网进入身网(畚斗网),然后集中由张网中取出。

(四)围箔渔法:用竹箔将捕捞区包围,内侧另置竹箔一道使逐段分割,然后用夹网边夹边赶,最后将鱼驱赶到中央部分的较小范围内起捕。围箔渔法仅适合小型浅水网围区,如栏养水面过大,常因所需船只及劳力多,捕捞时间长而无法实施。

(五)钓渔具:钓渔具是把钓钩系于钓线上,并装上饵料,利用鱼类的食性,诱鱼上钩,或者采用一排排密挂锋利的空钩或饵钩,横断在鱼类洄游的通道上,使游过此处触及钓钩的鱼类上钩。钓具分为绳钓和延绳钓两类。

(六)电捕:利用一定强度的电流,使鱼触及电流后,在短暂时间内麻痹失去平衡,而进行起捕的作业方法。常用的电捕鱼有交流电捕、直流电捕和脉冲电捕等三类:

1.交流电捕:要求用500伏左右的输出电压和频率50赫兹以上的三相交流电,由3个电极通入水中形成电场,鱼类如进入电场则因电击麻痹而被起捕。但交流电捕鱼如使用电压不当,常会连小鱼一同起捕,对渔业资源带来极大破坏,但在人工饲养的栏养区使用电捕,则另当别论。

2.直流电捕:利用鱼类的趋阳反应,用装有直流发电机组的电捕船,向吸鱼阳极和悬于水下的阴极输送电流,在水中形成一个电场,鱼就因趋阳而浮于水面,然后进行捞捕。直流电捕的工作电压为280-350伏,一般选用3-5千瓦功率的发电机。捕鱼引鱼的阳极制成蜘蛛网状,通电后将阳极插入水中,船缓慢行驶。只要鱼类进入电场范围内即因趋阳昏迷而被捕。如在大量种植水生漂浮植物的河面进行电捕,可在水生作物的边缘带将鱼吸出,或者先将水生植物拨开,再插入阳极吸鱼起捕。直流电捕鱼,适宜于在栏养河道内进行。如直流电源通过一定装置使断续向负极通电,构成直流脉冲,同样可以达到捕鱼的目的。如把阴阳电极间隔装在电缆上,电缆缚于地曳网的底纲上。电缆接通脉冲发生器,并拉网前进,也可达到电捕鱼的目的。

由于栏养区域的水面有大有小,水域有深有浅,因此,选择捕捞方法,要因水制宜。为了提高捕鱼效率,最好以一种捕捞工具为主并用其他几种渔具联合作业,这样可互相取长补短。如开始可先用大拉网捕出大部分鱼,再用刺网或电捕鱼,最后才使用杂渔具捕鱼。

上 草鱼

中 鲫鱼

下 鲤鱼

但并不是草多就喂草鱼,像你说的情况.草都是自然生长的.

所以水底应该有很多供鲤鱼生活的天然食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