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清平乐村居一诗中诗人当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8-06 07:38   点击:25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清平乐村居一诗中诗人当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诗人当时听到的是”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

当时看到的物像有:低矮的茅屋,清澈照人的小溪和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看到的人儿有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诗歌反映了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

2、全诗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注释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4、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5、赏析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

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字面意思是: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这几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三、在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首诗中,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这一农户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小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四、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男女比例

男生少于女生,男生都被本科院校或工业类院校录取

五、清平乐村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清平乐村居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农村某一人家的(居住环境)和一家(五口)的(生活)场面.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在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下,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老妻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情景;下阕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还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