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依兰县的经济概况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9-24 15:26   点击:18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依兰县的经济概况

2007年依兰县 GDP预计实现 41.8亿元,同比增长 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预计 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 11.5%;第二产业增加值 预计 实现 12.9亿元,同比增长 14.5%;第三产业增加值 预计 实现 16.1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 2.9亿元,同比增长 28.9%;社会消费品总额预计完成 11.9亿元,同比增长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58元,同比增长 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280元,同比增长 13.6%。

2011年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2亿元,增长9.6%;第二晌陪瞎产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0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8%、39.0%、47.3%。对GDP增长拉动力分别为2.5%、7.0%、8.5%。三次产业结构由30.8:27.7:41.5:调整为30.6:28.2:41.2。实现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50.1亿元,同比增幅18.2%;占地区生产总值49.2%。 2007年依兰县农作物种植面积 264.7万亩。其中,水稻、玉米播种面积约46万亩、 11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 6万亩、 25万亩。大豆播种面积约乱中为 95万亩,比上年减少 25万亩。 2007年,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0.3亿元,同比增长 7%,粮食总产量达 16.99亿斤,同比增长 2.3%。优势经济作物、杂粮播种面积约 13.6万亩、 0.1万亩,均比2006年有所增加。滑仔蘑、红南瓜等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县、乡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 23家和 30家。

2011年依兰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农业总产值37.6亿元,增长22.4%;林业总产值1.4亿元,增长18.9%;畜牧业总产值10.4亿元,增长21.1%;渔业总产值0.5亿元,增长12.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2元,增长9.5%。

粮食播种面积30.8万亩,量达33.1年增长30.5,水稻产量7.8亿斤;玉米产量23.063;大豆产量1.93长8.5%。

畜牧业2011年末大牲畜存栏7.37万头,同比增幅3.4%;奶牛存栏0.18头,同比增幅0.2%;牛奶产量0.43万吨,同比下降0.7%;肉类总产量2.52万吨,同比增幅5.1%。

农用化肥施用量18928吨,增长17%;农药使用量465吨,同比增幅13.4%;地膜使用量379吨,增长5.0%。

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9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 3.5亿元。 2007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金预计分别完成 35亿元、 9亿元、1.2亿元,宴空同比分别增长 12.9%、 14.9%、 24.2%。

煤化工业快速发展,增加值进一步提高。经济开发区与中煤集团完成发展规划对接,新增入区重点项目 3个,煤化工基地和新兴能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新上工业项目 20个,其中:超亿元大项目 6个、超千万元项目 3个,完成工业投资 16亿元。中太化工“三甲酚”、贝斯特水稻摆栽机、百世饮品红菇娘干粉等新产品的成功研发,极大的带动了我县煤化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2011年工业总产值实现66.0亿元增长18.5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7.8上年增长21.4工业增加值实现19.4长20.1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7比增幅17.9利润总额1.4亿元,同比增幅21.2%;实现利税3.5亿元,同比增幅20.8%。 2007 年财政收入预计完成 2.9亿元,同比增长 28.9%;财税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7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469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 158036万元。

2011年财政总收入完成9.8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7%。财政总支出完成18.1亿元,增长62.0%。 2007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 19.5亿元,同比增长 30 %。列入哈尔滨市 88个重点考核项目的 依兰合作林场风电场项目,完成年度全部建设任务, 11月末实现并网发电;华润啤酒年产20万吨啤酒酿造生产线项目,完成投资近 1亿元;依兰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完成投资近 4000万元,中煤集团 25万吨甲醇扩建项目完成投资4.1亿元; 14 条通村公路完成投资 7306万元。

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8亿元,比上年增长40%。新增固定资产40.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93.3%。

水稻育种基本科学常识

1.水稻的科普知识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水稻的生长发育 一、水稻的一生 (一)水稻的生育过程 水稻一生,可以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

自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开始,这一时期生长根、茎、叶,称为营养生长期;幼穗分化到抽穗,这一时期幼穗茎叶同时生长,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以后开花授粉和子粒灌浆、结实,称为生殖生长期;不同生育时期之间有着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原则之一。

1.水稻的生育期 水稻从出苗到成熟叫生育期。 2.水稻的生育阶段 (l)感温性 水稻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发育;需要一个最低的总热量,进行生长点发生质变所必须的生化反应和植株的生长。

这种总热量以有效积温、活动积温和总积温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积温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相当稳定。

不同品种要求积温不同,但生殖生长期要求的积温在品种间并无多大差异,主要是营养生长期要求的积温不同。晚熟品种,完成营养生长要求的积温多。

水稻各生育时期要求的积温是稳定的,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满足所需积温时间变短,生育期缩短;当温度降低,满足所需积温时间变长,生育期延长。这便是水稻的感温性,也称感温阶段。

(2)感光性 水稻是短日照作物,对开花起诱导作用主要是长暗期的作用,必须超过某一临界暗期才能引起生长点的质变,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光照缩短,暗期加长,完成光周期诱导快,幼穗便提早分化。

光照延长,暗期缩短,完成光周期诱导慢,幼穗分化延迟。这就是水稻的感光性,也称感光阶段。

不同品种感光性不同,早熟种天数少,晚熟种天数多。 (二)水稻产量兄滚的形成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干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

这三个因素,是分别在不同生育时期形成的。 1.穗数的形成 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是由株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

株数决定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其基础是在秧田期。所以育好秧,育壮秧,才能确保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

决定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在壮秧、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每亩穗数多少,便取决于单株分蘖数和分蘖的成穗率。

—般分蘖出生越早,成穗的可能性越大。后期出生的分蘖,不容易成穗。

所以积极促进前期分蘖,适当控制后期分蘖,是水稻分蘖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2.粒数的形成 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是在长穗期。

穗的大小,结粒多少,主要取决于幼穗分化过程中形成的小穗数目和小穗结实率。在幼穗形成过程中,如养分跟不上,常会中途停止发育,形成败育小穗,减低结实率,造成穗小粒少。

长穗期栽培的基本要求是培育壮杆大穗,防止小穗败育。 3.粒重的形成 决定粒重及最后产量是在结实期。

水稻粒重是由谷粒大小及成熟度所构成。子粒大小受谷壳大小的约束,成熟度取决于结实灌浆物质积累状况。

子粒中物质的积 累主要决定于这喊察时期光合产物积累的多少。如水稻出现早衰或贪青徒长,以及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就会灌浆不好,影响成熟度,造成空秕粒,降低粒重,影响产量。

因此,促进粒大、粒饱,防止空秕粒,是结实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以上三个产量因素,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每亩穗数超过一定范围,则随着穗数的增多, 每穗粒数和粒重便有下降的倾向。所以水稻高产是穗数、粒数 和粒重矛盾对立的统一。

其本质是群体和个体矛盾对立的统一。 二、水稻幼苗期的生长发育 水稻在秧田生长的时期,叫做幼苗期。

幼苗期的生长可分 为稻种的萌发和秧苗的成长。 (一)稻种的荫发 水稻的生长是从种子萌发开始的。

当稻种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壳露出白点时,叫做“露白”或“破胸”;当胚根伸出达种子长度,或胚芽伸出长达种子长度一半时,便称为发芽。种子萌发的条件如下。

1.水分 稻种萌发,首先需要吸收足够的水分。当种子吸水量达本身重量的25%时,就开始萌发。

吸水快慢和水温有关,水温高吸水快,水温低吸水慢。 2.温度 水稻发芽最低温度,粳稻为10℃,最适温度为20—25℃,这种温度下发芽整齐而健壮。

最高温度为40℃。因 此,水稻催芽要求温度保持30—35℃羡渗余,破胸后降至20—25℃, 促使根芽齐壮。

3.空气 稻种在无氧水层下亦能发芽,但这种发芽是不正常的,往往芽长得快,而根生长很慢。因为稻种在有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取得足够的能量才能发芽。

稻谷正常发芽时从空气中吸取氧气进行呼吸,叫有氧呼吸;当缺氧时便从种子有机物中夺取氧气进行呼吸,叫无氧呼吸。所以稻种在正常发芽情况下,先长根、后长芽,相反则有芽无根。

(二)秧苗生长特点 1.地上部的生长 稻种发芽出苗时,最先是包在幼芽外面的芽鞘伸出地面,成为鞘叶。这片叶呈筒状,不具叶片,也没叶绿素。

芽鞘伸长到一定程度,从中抽出l片叶来,具有叶绿 素,叶片很小,只见叶鞘,叫不完全叶。当这片叶长达l厘米左 右,秧田呈现一片绿色,便称为出苗,或叫放青。

以后每隔2— 3天,便有 l片叶长出,而且有叶片和叶鞘。

2.水稻杂交育种的基础

水稻杂交育种的基础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水稻杂交。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后被授予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

水稻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主要表现在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等方面,因此,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家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水稻属自花授粉植物,雌雄蕊着生在同一朵颖花里,由于颖花很小,而且每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因此很难用人工去雄杂交的方法来生产大量的第一代杂变种子,所以长期以来水稻的杂种优势未能得到应用。

3.科学知识

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通过已进行的太空农业试验,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许多特性奥秘被揭示。

由于植物种子体积小,携带方便,在选育新品种方面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已进行搭载的有粮食作物类: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绿豆、豌豆、高粱等;蔬菜类:西红柿、辣椒、黄瓜、甜菜、茄子、萝卜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等;花卉有万寿菊、鸡冠花、三色槿、龙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药材有黄芪、甘草;树木种子有油松、白皮松及石刁柏,还有草坪种子。

通过太空育种,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突变类型和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例如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获得了植株高、分孽力强、穗型大籽粒饱满和生育期短的性状变异。增产20%,单季亩产400--600千克,最高达750千克。蛋白质含量增加8%--20%,氨基酸总含量提高53%。 太空小麦培育出矮杆、早熟、抗倒伏、抗病害、蛋白质含量高的丰产类型。

太空青椒枝叶粗壮,果大肉厚,免疫力强。单果重350--600克,单季亩产3500--4000千克,最高可达5000千克,比普通青椒增产20%--30%,经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检测分析,太空青椒所含维生素C提高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数减轻55%。 太空黄瓜,藤壮瓜多,瓜体奇大,单果重850-1100克,抗病力强。特别是雌花开得多,是地面瓜秧的1.5倍。虽然它的皮厚了点,但瓜肉非常清凉爽口、汁多肉嫩。太空番茄长势尤为喜人,株高茎粗,果穗增多,比常规番茄增产15%以上,最高可增产23.3%。黑龙江农科院园艺所选育的“宇番一号”,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太空樱桃番茄”,含糖量高达13%,与柑桔含糖量相当,口感鲜甜,可当水果食用。太空西瓜的显著特点是含糖量达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纤维少,个头大,吃起来沙甜可口。太空玉米能结出6-7个“棒子”,可长出5种颜色,而且味道也比普通玉米好。 太空搭载的鸡冠花、麦秆菊、蜀葵、矮牵牛等,都表现出开花多、花色变异、花期长等特点。尤其是粉色的矮牵牛,花朵中出现了红白相间的条纹。更令人惊奇的是万寿菊的花期竟延长到6个月以上。

游过太空的大蒜能长到近半斤重,太空萝卜的幼苗让害虫敬而远之,本来无法杂交的籼稻和粳稻自从周游过太空后也能杂交了。

4.水稻种植方式主要有几种

水稻种植按是否移栽分成直播稻和移栽稻两种方式。

直播稻就是不经育秧和移栽而将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的一 种种植方式。根据土壤水分状况以及播种前后的灌溉方法,通 常将直播稻分为水直和旱直播。

水稻的育秧移秧田占地面积少,便于集中施肥、灌 溉、防除病虫草害,易于管理;可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充 分利用温光资源,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对于多熟种植茬口,能 解决前后茬矛盾;过壮秧移栽,能保证大田基本苗,有利于 提高群体质量。 ;移栽稻的育秧方式,主要有水育秧、湿润育秧、旱育秧、塑料软盘育秧、双膜育秧、塑料薄膜保温育秧、两段育秧等。

①水育秧。水育秧是我国传统的育秧方式,是指整个育秧期 间,秧田以淹水管理为主,即水整地、水作床,带水播种,出 苗过程除防治绵腐病、坏种烂秧及露田扎根外,一直都建立水层。

它利用水层防除秧田杂草和调节水、肥、气、热、盐分的 变化,来满足秧苗生长的需要。但由于长时间灌水,土壤氧气 不足,这种育秧方式常有坏种粒芽、出苗和成苗率都低、秧苗 细长不壮、分蘖弱等弊端,现在生产上已不提倡使用。

②湿润 育秧。湿润育秧也叫半旱秧田育秧,是20世纪50年代中在水 育秧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后的一种露地育秧方法。

主要特点深沟 高畦面、沟内有水、畦面湿润,水整地、水作床,湿润播种, 扎根立苗前秧田保持湿润通气以利根系下扎,扎根立苗后间歇 灌溉、以湿润为主。湿润育秧方式容易调节土壤中水气矛盾, 播后出苗快、出苗整齐,不易发生生理性立枯病,有利于促进 出苗扎根,防止烂芽死苗,也能较好地通过水分管理来促进和 控制秧苗生长,已成为替代水育秧的较为常见的育秧方法。

③旱育秧。旱育秧是在旱地条件下育苗,苗期不建立水层,主 要依靠土壤底墒和浇水来培育健壮秧苗的一种育秧方式。

旱育 秧需高肥力水平的秧床,故称之肥床旱育秧。秧床通过有机肥 料培肥后,苗期很少追施肥料,床面土壤上下通透性好,有利 于培育根深、根毛多、白根比例高的壮秧,移栽后缓苗期短、发根快、分蘖早。

旱育秧操作方便、节地节水、省工省时。旱 育秧时,通过覆盖薄膜保湿、药剂防病等措施,能有效地解决 因水分短缺导致的出苗不齐的问题,并较好地控制了立枯病的 发生以及鼠雀危害。

旱育秧现已成为优质高产水稻生产中应用 面积较大的育秧方法。④塑料软盘育秧。

塑料软盘育秧是随着 抛秧技术发展来形成的育秧方式,其特点是利用塑料软盘培育 秧苗,培育的秧苗根体带土、穴体之间分离。塑料软盘育秧能 提高秧本田的比例、降低育秧成本,管理方便,秧苗素质好, 苗期不易发病,育出的秧苗可以栽插,更便于抛栽。

根据育秧时水分管理的不同,又将塑料软盘育秧分为塑盘旱育秧和塑盘 湿润育秧两种类型。 ⑤双膜育秧。

育秧时采用两层地膜,即在 秧板上平铺地膜(需要事先财地膜按一定规格打孔),然后在 有孔地膜上铺放底土(铺土厚度2。0cm),完成灌水、播种、盖土、铺草等程序后,再莓盖一层地膜。

一般在秧苗出土 2cm 左右时揭膜炼苗。起秧前荽将整板秧苗用切刀成长一定规格的 秧块,切块深度以切破底层有孔地膜为宜,以便机插。

⑥塑料 薄膜保温育秧。塑料薄聘保温育秧是20世纪60年代初创造 的,是在湿润育秧基础上,畦面上加盖1层塑料薄膜,以提高 和保持畦面温度和湿度一种育秧方法。

覆盖方法种类很多, 有拱形和平铺。这种育秧方式有利于保温、保湿、增温,可适 时早播,防止烂芽、烂秧,提高成秧率,早春播种预防低温冷 害是十分必要的。

⑦两段育秧。是将水稻的育秧过程分成两段 进行的一种育方法。

4一阶段,采用密播方法培育小苗(通 常为3〜4叶);第二I段,将小秧苗移植到寄秧田,继续培育 壮秧。水稻两段育秧方式的主要优势是能解决早播与迟栽的矛 盾,可以培育出大龄壮秧,缓解水稻生长的季节矛盾。

不足之 处是水稻育秧过程工较多,从寄秧田向本田移栽的过程中, 拔秧、运秧、移栽劳动强度和用工量均较大。⑧其他育秧方 式。

此外还有塑盘硬盘育秧、工厂化育秧、场地小苗育秧等。水稻移栽方式生要有:①手插。

手插是最传统的一种移栽 方式。插秧规格右同,势必造成株行间光照、营养、通风、湿 度等田间生态环境的不同,进而影响产量。

生产实践中,往往 通过移栽基本苗和插秧规格来调整水稻群体与稻株个体之间的 矛盾。②机插。

机插秧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要方式,它是以 机器代替人工插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③抛栽。

抛秧是指将带土秧苗往空中定向抛撒,利用带土秧苗自身重力 落人田间定植的一种水稻移植方式。 除上述之外,还有一种叫做“再生稻”的种植方式。

再 生稻是在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或潜伏芽, 给予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等条件,加以培育萌发成再生分 蘖,进而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俗称“抱孙谷”或“秧孙 谷”。

5.水稻的育种方法和时间还有水稻插秧的注意事项和具体过程

育种根据育种目标,选取性状互补的父本和母本,进行不饱和回交;对回交子代进行目标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鉴定;对符合分子鉴定标准的植株进行花药培养;对花培 苗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鉴定;对符合分子鉴定标准的花培苗种植得到花培二代,对花培二代分株系进行多性状鉴定,保留含优良性状的株系,得到目标品系

插秧时间

能否在适宜的插秧期内插秧,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按照水稻生长发育的要求,当气温稳定通过13℃时即可以插秧。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试验都 充分证明了,插秧时期易早不易晚,在我县的最佳插秧期应该在5月中旬,至少不能超过5月25日,我县周边农场系统几乎都能实现这个要求,而我县农民的实际 插秧都是在5月15日以后开始,月末前结束,个别农户还在插6月秧,导致营养生长拖后,生殖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加剧了贪青晚熟的危害,遇到灾害性年 份,危害严重,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一是群众认识不足,大多数农民栽培技术还存在“傻子过年看借毗”的水平上,没有领头羊。二是育苗晚,秧苗小,在适 宜插秧期内苗达不到插秧要求,三是水田渴水严重,出现苗等地现象

插秧规格

插秧规格是栽培密度的内容之一。插植规格内含三个因素:行间距、穴间距、穴内苗数。插植规格受制于水稻品种、秧苗播种密度、栽培密度一直是水稻 栽培技术的活跃因素之一,栽培密度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下种量,即每公顷计划用多少种子;二是秧田播种密度;三是田间插植规格。这三者相互制约,已设计下 种量50kg/hm2,就不能选择30-20cm规格,必须选择30-10cm和26.7-10cm的规格,因此确定插秧规格应从 栽培密度入手,从研究与经验来看,在秧本田比例1:100确定的情况下,则“播多稀插多密”,按此比例可以有以下几种栽培密度模式供选择,栽培模式1为密 型:下种量每公顷50-60kg,精选后37.5-45kg,100平方米秧田播量375-450g/m2,按95%的发芽率。 95%的成苗率,则100m2共育成125-150万苗,向田间移植时,基本苗125-150棵/m2,可 插30*20cm,每穴4-5苗,或26.7*10cm,每穴3-4苗。此种栽培密度模式单株利用分蘖24个,利用分蘖节位数4-6节。此法适宜种稻水平 不高的农户,其产量不高但比较平稳。栽培密度模式2为不密不稀型:下种量为每公顷40kg,精选后30kg,此法为旱育稀植推广初期的标准方法,100m2秧 田播量300g/m2,按95%的发芽率,95%的成苗率,则100m2共育成100万苗,向田间移植时, 基本苗100棵/m2左右,可插30*10cm,每穴3苗,或30*13.3cm规格,每穴3-4苗。此种栽培密度模式单株利用分 蘖4-5个,利用分蘖节下数第三节之上有效分蘖节。秧苗在秧田时可有10-20%带蘖。栽培密度模式3为移植型:下种量为每公顷20kg,精选后15kg ,100m2秧田播量150g/m2,按95%发芽率,95%的成苗率,100m2共 育成50万苗,向田间移植时,基本苗50棵/m2,可插30*13.3cm,每穴2苗,或30*15cm,每穴2-3苗,大中棚钵 体育苗摆栽最好采用30*20cm,每穴3苗这种方法,插秧时间为5月15日-5月20日。此模式单株成穗数为10-13个,可利用第二叶节以上分蘖。 插秧后的水层管理 插秧后应及时灌水,深度在3-4cm,当有低温出现 ,应加深水层到6-7cm.近些年来,相当一些农民在插秧后不灌水,即“插后干”5-7天后再灌水,结果由于秧苗失去水分平衡,发生萎蔫干枯,延缓返青, 延迟生育5-7天,单株分蘖减少1个有效分蘖节,从而导致减产1成以上。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怕灌水漂苗,而产生漂苗的主要原因是插秧过浅,水深后就 会漂苗,而插秧过浅是由于插秧与整地脱节,水整地后沉降时间过长而使土壤过于板结过于硬造成的,因此要求水整地与插秧相衔接,做到适期插秧,深浅适宜,一 般整地后1-7天插秧,整地与插秧的间隔时间,主要看土质情况安排沉降时间,粘重土沉降时间要长,砂性土沉降时间要短,用手指在泥中划一深印,然后能慢慢 闭合,最后留有一浅浅划痕,此期为最佳插秧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稻生育正常,为丰收打好基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