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气旋喷淋塔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3-28 09:40   点击:254  编辑:詹茜   手机版

一、气旋喷淋塔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当生产作业时,烟尘废气在风机牵引力的作用下进入高速混流导轨装置,烟尘废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气液乳化反应,在混流液的高速旋转状态下,烟尘废气与旋转液体充分混合吸收相溶增加烟尘比重,利用旋流装置设计好的离心力达到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体进入环保填料吸附层,由于气流切向进入设备呈横向圆周运动,避免了旋流类设备纵向运动导致填料堵塞的故障现象!在填料层的上端,螺旋喷头喷出的对应溶剂均匀分布在填料上,由于填料的合理设计,烟尘废气浸透在填料的时间较长,废气与反应液在环保填料表面有充分的气液相溶反应时间,从而达到达标排放的目的。气旋喷淋塔设备广泛应用于湿式防爆除尘、打磨抛光除尘、熔炉烟尘净化、窑炉烟尘净化、工业油烟净化、喷漆废气净化、工业废气预处理。广州市绿森环保从事气旋喷淋塔的生产,可定制、常规批量生产,还有如湿式静电、生物除臭塔、活性炭吸附装置、喷淋塔等废气处理设备的生产,欢迎选购。

二、邢台有塔松,万年青,龙爪槐树苗卖吗?

去邢台市桥东区襄都北路北头(大吴庄村西北附近)的“苗圃”那里看看,那里很多!还有可以到邢州南路与新兴东大街交叉口南边的“宠物花卉交易市场”里面看看,有专门提供树苗的店铺!祝你成功!

三、邢台普彤塔的建造历史和文化?

  西汉初置县,因西周“八士”之一“南宫适”曾隐居此地,取名南宫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为南宫市。普彤寺、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坐落于翼洲,即现代的河北省石家庄两百里的南宫市。普彤寺是河北乃至全国最早的寺庙,它比号称“中国第一寺”的洛阳白马寺的建寺时间还早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河北省南宫市有座举世闻名的佛塔———普彤塔(见图),它坐落在南宫市普彤寺内,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落成,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比河南洛阳白马寺塔还早建一年。

据《后汉书》记载:“世传明帝夜寐南宫,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谴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高僧传》卷一记载:“明帝刘庄永平中,谴郎中蔡?帧⒉┦康茏忧鼐暗韧饔蛱祗醚扒蠓鸱āT谠率希ń癜⒏缓挂淮┯錾隳μ凇Ⅲ梅ɡ迹死粗泄毕啻ǚ鹚≈纺瞎悄冢且蚝好鞯哿踝嫫涓腹馕涞哿跣惚煌趺ё飞痹谀瞎喜⒃诖蠓缤は拢栽盍且隆⒊苑剐ⅰA跣阊源说厥欠缢Φ亍I隳μ诤腕梅ɡ荚诨芈逖敉局校鞯哿踝湓谀瞎蠓缤じ浇藿ǚ鹚?

此塔为八角实心砖塔,共9级,塔高33米,底层直径5米,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

  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砖井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3尊,这种佛龛营造方式,实属罕见。在风雨剥蚀的漫长岁月中,普彤塔经过魏(三国)、唐、宋等各朝的重修、维修。明嘉靖十五年维修时筹集资金甚多,动工规模较大,按明代建筑风格修塔一新。

  1966年邢台地震,塔顶震掉铜佛3尊,均为红铜质菩萨像,最大的一尊是观音菩萨,高41厘米,重8.25公斤,观音菩萨安详地坐于“海天佛国”(东海小岛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经、口念经语、衣着佛珠、一足蹬着海岸,足下蹬莲,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莲一株,海水波涛滚滚,上浮海马、鱼、海螺等海生动物和佛经、元宝等物,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庄严形象栩栩如生。

  背部刻有铭文:“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腾建竺法兰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

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于佛经《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解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众生。

  “彤”为朱色。东汉时,娘娘住的皇宫涂朱色,叫“彤庭”,因为塔后普彤寺内供奉着菩萨,塔身及寺均为朱色,故取“彤”字,所以塔取名“普彤塔”。 。

  神州第一塔

―――邢台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佛教第一塔在哪里?人们大都认为在河南洛阳白马寺。近年来,随着不少有识之土的研究、考证和相关媒体的披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第一佛塔当为河北省南宫市普彤塔。

中国最早的塔

据史料记载,普彤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著名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早建一年。

  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永平十五年正有十五日落成,比洛阳白马寺塔还早建成两年,堪称“中国第一佛塔”。1982年,普彤塔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我国佛教学术研究界有许多知名人土将南宫视为历史上的佛教圣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了普彤寺和寺内的古塔。

  

普彤塔是由印度三藏法师摄摩腾和印度天竺学者之师竺法兰二人主持建造的。据《后汉书》记载:“世传明帝夜寐南宫,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色“。帝于是谴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高僧传。

  卷一》》记载:“明帝刘庄永平中,谴郎中蔡 、博土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寻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摄摩腾、竺法兰,邀二人来中国……”相传,建佛塔选址南宫城内,是因汉明帝刘庄随其父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幸起大风得以躲避,在南宫驻跸,并在大风亭(“大风亭”坐落于南宫市北旧城村内,原为南宫十景之冠,现已毁坏,尚存亭基)下对灶燎衣、吃饭歇息。

  刘秀言此地为风水宝地。明、清、民国各版本《南宫县志》对此均有记载。摄摩腾和竺法兰在回洛阳途中,明帝刘庄命其在南宫大风亭附近修建佛塔。

此塔为八角实心砖塔,共9级,塔高33米,底层直径5米,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门,直到塔心,塔心下有一砖井,井之东、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

  这种佛龛营造方式实属罕见。该塔在建筑风格上有不少独到之处,为研究我国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塔名取“普彤”二字,源自佛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门品》所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度”指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即广施法力,使众生得到解脱。

  “彤”为朱色。东汉时,娘娘住的皇宫涂朱色,称“彤庭”。此塔后寺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塔身及寺均为朱色,故取“彤”字。因而此塔取名“普彤塔”,塔后寺称“普彤寺”。普彤寺后毁于战火之中,现今寺院为1996年9月重建而成。

在风侵雨袭的漫长岁月中,普彤塔先后经历了八次较大的修葺。

  分别在魏(三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84年、1992年。

1966年邢台大地震,普彤塔塔身受到损坏,塔顶震掉铜佛三尊,均为红铜质菩萨像,最大的一尊是观音菩萨,高41厘米,重8。

  25公斤,系明嘉靖十五年修塔时所铸。观音菩萨安祥地坐于“海天佛国”(东海普陀山)海岸,手扶佛经,口念经语,身挂佛珠,一足伸向海水,水中生莲,足、莲、水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将观音菩萨善良恬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佛像背刻铭文:“汉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摄摩腾竺法兰建,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青江、青海主持重修……”铭文对建塔,重修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2年,弘川法师在重建普彤寺的施工中,又发现了清光绪十一年《重修庙碑记》,碑文为“南邑之有普彤塔也,建自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唐贞观四年,大耳禅师重修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为本邑十景之一,由来旧矣……”

弘川法师与普彤寺的修复

说到普彤寺的修复与兴隆,不能不提及一个在中国佛教界声名远播的人—弘川法师。

  

弘川法师,俗名王金城,1927年农历六月初九出生在河南省偃师市岳滩乡后堤村一个贫苦人家。幼时父母早亡,因生活所迫,1949年初辗转到台湾,后皈依佛门,授法名圣嵩,字弘川。1984年8月,弘川法师冲破种种阻挠,毅然从台湾经香港乘飞机回到祖国大陆,被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誉为“中国第一爱国僧人”。

  1992年,经南宫市政府批准,同意按照省佛协的意见修复普彤寺。省政府民族宗教厅推荐弘川法师任普彤寺住持。弘川法师和3名弟子住进维修佛塔时留下的两间简陋工棚,开始了艰难的筹建活动。为筹措资金,弘川法师周游四方募化,边筹集资金边建设,先后投入人民币100万元。

  在普彤寺修复的紧张施工中,他拖着病体日夜操劳,常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普彤寺于1996年个基本竣工,并于9月26日举行了落成暨佛像开光大典。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王树森、省统战部副部长韩瑞改、省民族宗教厅厅长鞠志强、中国佛协副会长、河北省佛协会长、柏林寺住持净慧法师和邢台市、南宫市有关党政领导参加了开光大典。

  净慧法师在庆典致辞中特别指出:“我想强调一点,这个寺应该说是佛教东来的第一寺,因为这个寺比白马寺还早一年。这么多年我们没有宣传这个历史事实,因为规模还没有起来。现在这个地方规模已具,四众云集,管理正常。在这里我们可以郑重地向各界宣布:中国真正的第一寺是在河北省南宫市,也就是我们的普彤寺。

  ”

弘川法师学识渊博,佛学著述甚多,弈常有捐资济困之义举。他曾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河北省佛协副会长、邢台市佛协会长、河北政协常委等职,于2004年11月13日圆寂于南宫普彤寺。

一名政协委员的“佛塔情结”

2004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发表了《中国最早的塔-—普彤塔》一文,并配发了普彤塔的照片,旋即在海内外佛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这篇文章的作者巩修山,现任南宫市政协常委、政协提案委委员,是一位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佛学研究和普彤塔考查、考证与宣传工作的有识之士。

普彤塔建成于东汉明帝永平15年,比洛阳白马寺佛塔还早两年,当属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佛塔。

  但由于此塔所处地域偏僻,加之以往宣传不够等原因,使这一历史事实鲜为人知。为了考证普彤寺、普彤塔的起源,为家乡的文化历史资源正名,巩修山在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困境下,挤出有限的资金,先后购买了数千册有关历史与佛教的图书资料。他曾自费专程前往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的文物部门,寻找普彤塔为汉朝建筑的关键实物证据御碑。

  他撰写的《普彤塔-中国第一塔》、《中国佛教第一寺应是我省南宫普彤寺》等文章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乡音》、《民族与宗教》、《老人世界》、《河北日报》等中央及省、市媒体发表,并被国内30余家报刊转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教协会和美国东方文化艺术中心的重视与关注。

  巩修山对普彤塔情有独钟,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一次,他去新华书店购书,发现1999年版的《辞海》在“南宫”词条的注释中提到“古迹有普彤塔寺”,可翻遍全书找不到“普彤塔”的单独词条。回家后,他立即致函上海辞书出版社,提出普彤塔为中国第一佛塔,建议新版《辞海》中增加其单独词条。

  他的信引起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重视,出版社很快回函,邀请其赴上海商洽将“普彤塔”词条入编《辞海》事宜。

一个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得好,其意义和影响不仅仅在文化领域,而且将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协委员,巩修山和佛教界知名人士一起就普彤塔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向党政领导建言献策。

  2001年10月,他执笔撰写、与弘川法师联名提出的《关于普彤寺普彤塔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得到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赵世居的批示和省文物局的重视。2004年,他与佛教界人士合作撰写的提案《应重视中国第一佛塔普彤塔旅游招商资源的开发》在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被采纳,作为重要提案转交到承办单位。

  当笔者欲告别这座千年古刹时,已是黄昏时分,如血的残阳将普彤塔映照得愈加古色古香。笔者心中暗暗祈祷:但愿这座千古名塔能早日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