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黎明是什么意思?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9-10 23:23   点击:146  编辑:admin   手机版

黎明是什么意思?

意思指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又指光明或胜利。

“黎”,普通话读音为lí,“黎”的基本含义为众,众多,如黎民、黎庶;引申含义为古通“黧”,黑色;古国名;姓。

在古文中,假借为“齐”,表示数目很多。

“黎”,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形声字。黍表意,表示黎是黍米糊;利省声,利有顺利义,表示用黍米糊能顺利地粘合。本义是黍胶。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的“黎”。

明朝对建州女真的两次“犁庭

明朝对建州女真的两次“犁庭

一,明朝前期和女真族的关系

1368年,朱元璋打着“驱除胡虏,恢复中国”的旗号建立了明朝。然而,对于元朝如此广阔的疆域,朱元璋还是动心了。于是乎,他承认了元朝是中国的正统王朝,匆匆下令给元朝修史。此外,他又向东北、青藏、河西、西南等派遣使者,试图让这些地区的部族臣服,以此来全盘接受元朝的遗产。

明朝前期版图

这些地区的土司、酋长、首领见蒙古人被明朝打得落花流水,于是摄于明朝威力,纷纷宣布臣服,并接受了明朝的封官。1371年,辽阳行省长官刘益投降,明朝在此设置了辽东都司,开始经营东北。随后,明军又在东北大破北元20万大军,于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也投降了明朝,朱元璋于是册封其部为建州卫。

到了永乐帝时期,进一步在女真各部招降,使得东北基本纳入到了明朝的版图。为此,永乐帝在黑龙江入海口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当然这个都司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驻扎的军队也很少。1434年,奴儿干都司被放弃,标志着明朝放弃了女真地区。虽然当时明朝依然在东北册封了百余卫,但都是对女真酋长的名义册封,实际上并未驻扎一兵一卒。

奴儿干都司地图(永乐时期,朵颜三部已经归顺蒙古)

奴儿干都司撤销后,女真族和明朝的关系从军事隶属关系演变为了朝贡关系。所谓朝贡,就是周边的国家、部族将自己的土兄银纤特产“进贡”给朝廷,而朝廷则进行丰厚的赏赐。朝贡贸易是明朝对周边国家、民族推行的吸引政策,希望“万国来朝”,展现国威。女真族通过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获得了大量的物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永乐帝之后,明朝的国库就日渐枯竭,无法支撑起规模庞大的朝贡贸易了。于是乎,郑和下西洋停止了,周边国家和部落的“朝贡”次数、规模也遭到了严重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周边民族会争夺朝贡的特权,也会对明朝边境发动侵扰以弥补朝贡受限的损失。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就是明朝限制瓦剌的朝贡规模而引发的。

同样,这些情况也发生在女真族部落之中。于是,女真内部开始混乱起来,明朝的东北边疆开始变得不稳定。从深层次来说,女真族和明朝的冲突,客观上反映了明朝对东北经营的失败。明朝只对女真族进行名义上的册封,用朝贡作为纽带联系双方,无法对黑龙江地区进行了实际上的管理,也就是无法真正实现东北的安定。

二,建州三卫的出现

建州女真,原本搏伏居住在牡丹江流域,在元朝时期分为斡朵里部、胡里改部和桃温三大部落,总称为三万户。1384年,建州三部臣服于明朝,朱元璋有意在此设置三万卫。然而,由于北元在东北的势力还比较强盛,明朝的三万卫并未得到建立。1387年,明朝击败了纳哈出,终于将北元势力赶出了东北。当年,明朝设置了三万卫。

元朝建州女真分布

然而,由于黑龙江流域鞭长莫及,明朝军队难以深入。第二年,三万卫被迫撤回辽东。三万卫回撤的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的野人女真进攻明军,明朝粮饷困难,不得不撤退。因为野人女真的进攻,建州女真也被迫南迁到了图们江流域。建州女真南迁,有利于和明朝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加速其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1403年,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臣服明朝,明朝册封其部为建州卫,授予阿哈出建州卫军民指挥使一职。1404年,斡朵里部酋长猛哥帖木儿被册封为建州卫都指挥使。1411年,猛哥帖木儿东迁,明朝就将斡朵里部册封为“建州左卫”。

建州女真的迁徙

斡朵里部之所以东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的侵犯。猛哥帖木儿还曾经跟随羡仿永乐大帝北伐蒙古。猛哥帖木儿得到了明朝的支持,其势力不断壮大。1423年,辽东女真千户杨木答兀叛乱,猛哥帖木儿带领部队去平叛,结果遭到了袭击,猛哥帖木儿战死,斡朵里部也打得残破不堪。此事件被称为“阿木河之变”。

此后,斡朵里部被迫迁徙到苏子河,进一步依赖于明朝。1440年,胡里改不也在李满柱的带领下迁徙到了苏子河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一带)。猛哥帖木儿去世后,其弟凡察和其子董山争夺部落酋长,于是明朝就将增设建州右卫。于是,就出现了建州三卫的设置。三卫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通婚,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

辽东都司和建州三卫的位置

当时,正是明英宗时期,朝廷非常腐败,边疆将领也是如此。1464年,明朝限制了女真族的朝贡规模,将建州女真的朝贡人数限制在百人以内,而海西女真则不允许超过五十人。明朝的边疆士兵则在辽东严格审查进贡的人数。明朝的朝贡缩减了,使得这些女真部落感到不满。另外,边疆的士兵也会趁机搜刮,这就引起了民族矛盾。于是,辽东的危机逐渐出现了。

三,两次“犁庭扫穴”

明朝的朝贡政策缩减后,建州部落大为不满。于是,董山就纠集了建州女真,以及部分海西女真部落,大约1.5万人,开始对辽东地区发动了侵犯。他们到了辽东就疯狂抢劫,包括人和牲畜。明朝派遣使者来质问,他们则立马表示臣服,也就是“阳为效顺,阴为抄掠”。

女真人

从1449年到1467年的10多年间,辽东几乎没有安宁之日,搞得辽东经济残破,人心惶惶。1467年,成化帝派遣使者去给董山带去了圣旨,对董山进行了最后的警告。董山故技重施,表示服罪,并且亲自前往北京认错。但是要求得到更多赏赐,被明朝拒绝。于是,董山大怒,扬言要回去带领女真进攻明朝。

如果董山真回到女真,那必定会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就如同辽国天祚帝放回完颜阿骨打一个道理。女真族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山寨之中,擅长流动作战、游击战,明朝军队对其是无可奈何,长期都是采取保守的防御政策。

赫图阿拉

当时的礼部主事高冈对成化帝建议,将董山扣留。于是,成化帝听从其建议,命令广宁总兵赵辅扣留了董山等216人。此事一发生,董山大怒,抽出小刀刺伤士兵逃走,而馆内的100女真人听闻后也纷纷拿刀杀出,被明军拦截,当场被捕。此事发生后,总兵李辅、李秉二人认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于是上奏,请求征讨。

1467年九月,成化帝发布了命令,要求辽东大军讨伐建州女真,并且警告海西女真不要和建州女真结盟。随后,李辅、李秉带领2.6万人,兵分五路向建州女真挺进,而朝鲜方面也派遣了1万人来助战。九月二十日,朝鲜军队攻破胡里改部,其酋长李满柱战死或被俘虏。随后,明朝大军也杀入建州,斩杀638人,俘虏510人,夺回被劫掠的百姓1165名。不久,董山被处决。

然而,建州女真遭到惨败后并未停止战争,而是继续对辽东发动侵扰。为了防止建州复仇,明朝大力修缮辽东边墙,新修了从开原到丹东的东段边墙,其目的正是为了防御建州女真。然而,辽东边墙是无法阻止建州女真侵扰的,1472年,建州女真竟然有2000多人来侵犯辽东,杀害了修建辽东边墙的160位士兵。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于1479年再次联合朝鲜,发动了第二次围剿建州的战争。此战,明朝军队斩杀695人,俘虏486人,攻破450个寨子,获得牛马上千,盔甲无数。要知道,建州女真最初人口不过几千人,到成化年间也不过12000人,是三大女真集团中力量最小的一部。可以说,损失相当惨重。

那么明朝为何不能真正实现“灭其种类”呢?实际上,从战争进程来看,明朝并未真正推行屠杀政策。如果推行屠杀,那么建州女真部落成员可以北迁到黑龙江,明朝军队也就难以到达。此外,推行屠杀,必定会引起海西女真的反感,可能会加速女真部落的统一。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当年金国对蒙古推行“减丁”政策,反而让蒙古崛起了。明朝最好的处理方式还是斩杀首恶。尽量不要滥杀无辜,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无辜者也难以幸免。

经过两次“犁庭扫穴”,建州女真部遭到了巨大的灾难。此后,建州女真不得不停止了和明朝的战争。董山、李满柱的子孙们选择了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他们再次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和明朝进行贸易,并且大力进口耕牛、农具,发展农业生产。与此同时,明朝也放松了朝贡限制,使得建州女真的朝贡规模每年达到了900人,到成化后期又增加了1200人以上。建州女真对明朝的朝贡一直坚持到了1523年。

综上所述,成化年间的两次“犁庭扫穴”,其起因是建州女真对辽东的侵扰,其错误在于建州部。经过两次战争后,建州女真和明朝得到了60年的和平,辽东相对安定,是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的。然而,两次战争对建州打击过重,在建州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虽然明朝即使调整朝贡政策,但是也无法消除这种仇恨了。60年之后,明朝日渐衰落,还能够应付女真的蜂拥而起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