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制一首歌的全过程

276 2023-10-24 07:17 admin    手机版

一、制一首歌的全过程

基本上是从词曲开始 有了词 谱了曲 然后开始编曲 也就是配乐 接下来是进入录音过程 根据音乐风格而定是否需要乐器真实录音 (如不需要真实乐器录音的话 就是MIDI )把各乐器的部分都录完以后 开始简单合成 供歌手演唱用 也就是传说中的伴奏带 但是不是最终结果 所有录音部分完成后 开始各乐器音轨校正 包括相位 混响 延迟 以及各种效果的添加 还有中置 增益 放大 接下来是合成 把制作好的各音轨合成到一轨里 这时基本就是伴奏带的雏形 然后开始添加各个合唱声部 然后再缩混 就成了最终的伴奏带 再录进主唱部分 之后进行校正 效果添加 直至缩混完成后 成品

二、海天酱油是如何完成制曲这一重要步骤的?

制曲的这一步骤直接决定酱油品质。在传统酿造工艺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干扰制曲过程中菌种的生长。但海天味业建立了一个大数据运算的品质生产标准。依据品质生产标准,菌种可以保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使酱油的收益率大幅提升,也保证了酱油的口感和品质。

三、谁知道歌曲分为如C调,D调等等,是怎嘛划分的,比如C调定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谢谢。

中央c组里的A=440Hz

12个半音阶相邻关系是12√2 (2开12次方≈1.0594631)

例如

A=440Hz

bB=440Hz x 1.0594631 = 466.16Hz

B=466.16Hz x 1.0594631 = 493.88Hz

C=493.88Hz x 1.0594631 = 523.25Hz

剩下的可以自己推算了

还有现在一般都使用世界通用的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

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据杨荫浏先生考证,从历史记载看我国在音乐实践中开始应用平均律,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但平均律理论的出现,则是1584年明代朱载堉《律学新说》问世之时。实践与理论之先后出现,其间相去1685年。

明朝中叶,皇族世子朱载堉发明以珠算开方的办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数列,具体说来就是:用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然后将2开12次方得频率公比数1.059463094,该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用这种方法第一次解决了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这种律制包括了乐音的标准音高、乐音的有关法则和规律。钢琴键盘上共有黑、白键88个,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对世界音乐理论有重大贡献。直到一百多年之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了同样的理论。19世纪末,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曾按朱载育发明的这种方法时行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朱完全相同

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同时存在。因此,也就出现异律并用的情况。在历史上,南朝宋、齐时清商乐的平、清、瑟三调和隋、唐九、十部乐的清乐中,都是琴、笙与琵琶并用;宋人临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卷中的琴阮合奏,其时,琴上所用应是纯律,签上所用当为三分损益律,琵琶与阮是平均律。可见,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存在三律并用的情况。在现存的许多民间乐种中,也有琴、笙、琵琶、阮等乐器的合奏。因此,这种三律并用就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存在的一。

具体参见: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求“圆盘皇女”1,2,3的全部音乐名,再说一下哪几首好听,推荐一下,谢谢!

朧月の皇女 很多人推荐 但是本人认为很难听

Suki-Suki-Suki ~和な感じ 这个我很喜欢 我觉得很好听

少女の想い

PINK BIG BANG ~桃色宇宙

歌曲不只这些 不过其余的也不怎么值得听 都很普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