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15年ge50小麦收割机参数?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2-22 18:29   点击:160  编辑:闻岩   手机版

15年ge50小麦收割机参数?

喂入量(kg/s)5配套动力(kw)81割幅(mm)2500整机质量(kg)5050最小离地间隙(mm)320外形尺寸(LⅹWⅹH,mm)6700ⅹ2800ⅹ3400粮仓容积(m³)2.2柴油箱容积(L)245作业小时生产率(hm²/h)0.4-1.2总损失率(%)水稻≤3,小麦≤1.2破损率(%)水稻≤1.5,小麦≤1含杂率(%)水稻≤2,小麦≤2过桥宽度(mm)700清选室宽度(mm)840

主产麦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是什么?

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使不同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同一品种,即使是优质品种,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不同肥力的土壤条件及不同的栽培措施,其产量和品质指标均有很大差异。因此,优化的栽培技术对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以及提高产量都有重要作用。

(1)高标准种好优质小麦

①施足底肥,创造优质栽培的地力基础。

充足的底肥对小麦苗期生长至关重要,对小麦全生育期的养分供应都有作用。底肥中应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并可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同时要注意平衡施肥,根据土壤养分情况适当进行氮、磷、钾化肥及其他必需营养元素的配合施用,并应注意经济用肥,以充分发挥肥效。对于中高产产量指标的麦田,推荐底肥的施肥量为每666.7米2施纯氮8~9千克,五氧化二磷10~12千克,氧化钾8~10千克(根据所施化肥品种的有效含量折算),以及适当施用锌肥和硼肥。根据条件可分层施肥,即表层施用计划施用量的1/2,然后翻耕,再表施另外1/2,再浅耙。也可随有机肥表层一次施入,然后翻耕入土。打好优质栽培的肥力基础。

②精细整地,改善优质栽培的土壤条件。

首先要进行深耕,彻底改变只施不耕、耕层过浅的现象,提倡耕后深松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转化,有利于根系向纵深发展,促进植株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因此应提倡深耕深松,确保耕深在20厘米以上,耕后要精细整地,在解放生产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同时,提倡使用配套机械作业,耕、松、耙、平、打畦一条龙。耕后播前要保证土地平整,土壤疏松细碎干净(无较大作物根茎)、足墒、渠系配套。在秋季干旱年份,耕前要浇水造墒,适墒时再耕地整地,以保证播前的整地质量,创造优质栽培的土壤环境。此外,近年研制开发的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在北京、河北、河南等省、直辖市部分地区应用效果良好,玉米收获后秸秆就地机械粉碎,全部还田,配合小麦收获后,麦秸还田,连年应用对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十分有利,有条件的地区应大力推广应用。

③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品质优势。

优质高产抗逆品种是小麦获得优质高产的内在条件和基础。创造了播种条件,还必须选用优质良种,才能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已经出现一些优质良种,多数品质较好,有些优质品种适应性及丰产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良。针对选用的优质品种的特点,还要进行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其缺点,实现优质、高产、稳产。

④因地制宜、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

各地冬小麦播种时期有很大差异,但各地都有一个适宜播种期,一般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17℃左右时为宜,合理密植的目标就是要合理调整麦田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使之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实现苗壮、穗足、穗大,获得高产。播种密度还要根据品种的分蘖成穗特性,一般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可适当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应充分利用优势蘖组成穗,在生产实践中适期播种,基本苗可以掌握每666.7米2在12万左右,充分利用主茎和1级分蘖的1、2、3Y成穗。播种密度还要根据播种时期、土壤肥力进行调整,早播适当减少播量,晚播适当增加播量。一般在晚于适播期时,晚播一天可每666.7米2增加1万基本苗;土壤肥力较差时也可适当增加播种量。

种子质量对于出苗有重要影响,因此播前应进行晒种,用清选机清选,也可以用人工筛选,以去除秕子、病粒、碎粒及杂物等。用粒大子饱的种子播种。播前还应进行药剂拌种,或播种经过包衣的种子,以防治地下害虫。播种之前还应进行种子发芽试验,以了解其发芽势和发芽率,根据种子发芽情况确定播种量。

提高播种技术是保证播种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做到下子均匀,深浅一致,才能出苗整齐。小麦播种的适宜深度一般为3~5厘米,过浅,会使种子落干,影响出苗,且易使分蘖节入土较浅,越冬时易受冻害;过深,出苗迟,出土过程消耗种子养分多,苗弱,分蘖晚,蘖数少,次生根少,生长不良。同时注意播种行距适当,覆土良好,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以有利于种子吸水发芽。

(2)加强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①及早查苗、补苗(补种),消灭断垄,保证全苗。

小麦出苗后,应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应及早补齐,在一叶期到二叶期时,发现缺苗可以补种,3叶期以后发现缺苗可以疏密补稀,补苗后压实土壤,及时浇水,力保成活,尤其埂边、地头要注意疏苗、补苗,消灭疙瘩苗,补齐漏播地,保证全田苗匀苗齐。

②及时除草治虫。

冬前应注意防除麦田杂草,尤其在黄淮麦区,由于气温较高,麦田杂草生长较快,应注意及时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以防止杂草与麦苗争夺营养,保证麦苗正常生长,并可消灭一些害虫的寄主,减少害虫发生。在田边杂草较多时,容易发生灰飞虱和叶蝉为害麦叶,并可传播病害。发现麦叶有害虫咬食的白斑,即应及时喷药防治害虫,以减轻为害和传毒。

③及时浇好冬水。

可根据土壤墒情决定是否需要浇冬水。一般播种前浇足底墒水,越冬时土墒不缺,或冬前有较多降水时,可不浇冬水。否则应及时浇好冬水,以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平抑地温变化,有利于麦苗越冬长根,保暖防冻,安全越冬。浇冬水也为明春麦苗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春季麦田管理。冬灌要注意适时,一般在“昼消夜冻”时进行,即平均温度在0~3℃时为宜。冬灌后要适时中耕松土,避免土壤板结。

④冬季镇压,保墒提温。

浇过水的麦田冬季适时镇压,可以防止或减轻麦田龟裂,减轻寒风飕根造成的冻害死苗,还可保墒保温。冬季镇压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

(3)抓好春季管理

①早春管理以中耕松土为主,保温提墒,促苗早发。

早春小麦返青前后,小麦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气温较低,此时不要急于浇水,过早浇水,会使地温降低,不利小麦生长。而应以中耕松土为主进行管理,以提高地温,减少墒情损失,促苗早发稳长。

②推迟春水,蹲苗壮长。

对于一般中等肥力的麦田,总茎数每666.7米2低于80万时,可以在返青后蹲苗20天左右,待小麦春生2叶露尖前后,再浇水追肥。而对于土壤肥力较高,麦苗茁壮,总茎数每666.7米2大于80万的麦田,可在返青后蹲苗40~50天,待小麦春5叶或旗叶露尖前后再浇水追肥。这样还可使基部节间缩短,有利于防止倒伏。

③化控降秆防倒。

对于植株较高的品种,可在小麦起身期,适当进行化学调控。目前常用的植株生长延缓剂有壮丰安、矮壮素、多效唑等。无论使用何种药剂,均应按照说明严格掌握剂量和喷药时期,并要注意喷洒均匀,防止药害。一般在起身期合理施用植物生长延缓剂,可降低株高5~10厘米,并使其茎秆粗壮,有利于防止倒伏。

④重施拔节肥水,促穗增粒。

拔节期是小麦生长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此期重施肥水,对促进小麦分Y成穗和增加穗粒数十分有效,一般可掌握在小麦计划总施氮量的40%~50%,具体用量可根据土壤肥力、底肥情况和苗情而定,推荐施肥量为每666.7米2施尿素15~20千克(随灌水施入)。具体时期掌握在前述春5叶或旗叶露尖前后。

⑤轻补开花肥水,促粒增重。

开花灌浆期,小麦仍需较多的肥料供应,此期结合浇水,适当施少量尿素,对提高粒重和品质是有利的,一般可掌握每666.7米2施尿素3~5千克。

⑥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注意防治病虫草害对获取小麦丰收十分重要。各地麦区发生较普遍的是白粉病,在植株密度较大、肥水充足、阴天寡日、光照不足条件下易发生此病,一般在拔节后期至抽穗期发病,发现病情应及时防治。抽穗至灌浆期是蚜虫为害重要时期,此期要注意观察蚜虫发生情况,一般在百株蚜虫量超过500头时,即可喷药防治。纹枯病近年在黄淮麦区发生较重,亦应给予重视,早春发现病情,及时喷药防治。

(4)做好后期管理,确保丰产、优质

①适当叶面喷肥。

在小麦灌浆期,适当进行叶面喷肥,不仅可以增加粒重,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和改善加工品质。一般在灌浆初期至乳熟期进行叶面喷氮都有较好的效果,可每666.7米2用尿素0.5~1千克,对水40千克进行叶面均匀喷洒,喷洒时间以下午4时以后为宜,切忌在中午前后喷洒,以免烧叶。

②田间去杂,保证种子和优质商品粮纯度和质量。

种植优质小麦应建立种子田,麦收之前应严格进行田间去杂去劣,以保证种子纯度。优质商品粮生产田,也应防止非优质专用小麦混杂,以保证产品质量。

②适时收获,防止机械混杂,保证优质。

小麦适时收获时期为蜡熟末期。此时穗下节间呈金黄色,子粒已全部转黄,内部呈蜡质状,含水量为25%~30%。过早收获,灌浆不充分,子粒不饱满,产量低;过晚收获,粒重降低,且易落粒,若遇雨,易出现穗发芽,降低品质。收获时一定要防止机械混杂。收优质专用小麦之前,一定要认真清理收割机,晾晒过程中也要防止混杂,注意单收、单晒、单入库,以保证优质专用小麦的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商业品质。四、麦田常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