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沼泽排水原理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3-12 01:28   点击:294  编辑:倪功   手机版

沼泽水形成的的水源:沼泽水的水源,一般都是由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大气降水混合补给,随沼泽所在位置和发育阶段又有主次之分。沼泽水的化学性质亦很不相同。

沼泽水:指 积于沼泽表面或含于沼泽草根层和泥炭层中,以自由水(也称重力水)和粘着水(包括毛管水、薄膜水、渗透水和化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的水体。沼泽中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水的总称。包括重力水、毛管水、薄膜水、渗透水和化合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过渡类型。

水分状况是沼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和地貌条件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地表水的数量和分布.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空气湿度大,于是在一些平坦的低地上和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湖区(如北美、北欧、西欧)和低地或新构造运动缓慢沉降区、冻土区,由于排水不畅,地表可常年处于过湿状态.这种过湿状态改变了土壤通气状况,抑制了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破坏了土壤和大气、植物之间的正常物质交换,使得在这种缺氧条件下,土壤中矿物质的潜育化过程和有机物质的泥炭化过程得到发展,因而形成了沼泽.热带地区气温高,植物残体分解快,不利于泥炭的积累.但在雨量多、湿度大、植物的生产量高、常年积水的低洼地也能形成泥炭.因此,水分条件是形成沼泽的首要条件,地貌是形成沼泽的基础.沼泽化过程包括:

1.水体沼泽化:一般发生在风浪小的浅水湖泊和流速缓慢的小河中.从丛生植物开始,其形成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植物呈带状从湖岸向湖心侵移,这种沼泽化过程发生在浅水湖或河道中.初期在湖底有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残体与泥沙一起沉积在湖底形成腐泥.腐泥不断加厚使湖泊渐浅,带状分布的高等植物也依次从湖岸向湖心推进.大量的植物残体积聚在湖底,在水下缺氧条件下,形成了泥炭.泥炭一层层增厚,湖水变得更浅,最后整个湖盆变成沼泽.另一种方式是植物呈浮毯状从湖岸向湖水面蔓延,这种情况常发生在风平浪静的陡岸湖泊或流速缓慢的河流.在湖岸或湖底生长着浮水植物,如睡菜、漂筏苔草、毛果苔草等等.其根状茎浮于水面,交织成网状,向湖面蔓延增厚,形成“浮毯”.有时“浮毯”被风吹散变成“浮岛”,“浮”岛”相接时湖面缩小,残留的水面,称为“湖窗”.“浮毯”底部的植物残体脱落于湖底形成泥炭,泥炭与“浮毯”之间,常有静水层,最后静水层消失,整个湖盆被泥炭填满.

2.森林沼泽化:林区的河谷和缓坡山麓或平缓的分水岭,常有潜水以泉或慢流方式渗出,造成地表过湿.其上生长苔草等喜湿植物,随后地面枯枝落叶和草丘栏截并保持大量地面径流,水分下渗,致使钾、氮、钙、镁等元素被淋溶而铅、铁、锰物质在土层下积聚,形成不透水层,造成土壤过湿,植物残体在缺氧条件下,形成泥炭,发育为沼泽.森林附近的湖泊沼泽化或草甸沼泽化过程扩大了地表积水面积或抬高了林地地下水位,使土壤过湿;在地形平坦的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由于森林被毁而蒸腾减少,破坏了土壤和水分平衡,造成地表积水;这些都会引起森林沼泽化。

3.草甸沼泽:关于草甸沼泽化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植被的天然演替(由禾本科的根状茎植物经过疏丛型植物到密丛型苔草)的必然结果,另一种认为是土壤缺氧条件造成的.地表常年过湿,是草甸形成沼泽的必备条件.由于地表过湿,大量的植物残体得不到充分分解.植物残体和腐殖质阻塞了土壤孔隙,缺氧的土壤条件导致泥炭的形成.禾本科植物逐渐被密丛型苔草所代替,于是出现了沼泽。

对于过湿地,应采用接地压力较小的施工机械开挖沟道;对于浅积水和有腐泥的轻沼泽,可进行排水施工和冬季冻结期爆破施工;对于积水很深的重沼泽,最好使用水陆两用挖掘机与挖泥船联合施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