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嫁接好的桃苗现在怎么移栽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3-06 15:24   点击:152  编辑:罗华   手机版

嫁接好的桃苗现在怎么移栽

秋季落叶后一周左右移栽桃树苗成活率较高。要提前挖好树穴,移栽时尽量多留根,栽后立即浇透水,7天左右再浇一次水。土壤封冻前浇好越冬水。

晚熟映霜红桃苗,苗木纯正,山东青州明建果树苗木场。

城头村的历史记载

二千多年前,既有人在此繁衍生息,至西汉置朱虚县,此处为朱虚城故址,至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张氏始祖七世兄张英由今白塔乡窝铺村迁此定居,因处朱虚故城东头,故村名为城头。以张姓为主体,后有韩、徐、秦、陈、赵、王相继迁入,共七个姓氏,都是汉族人。

明、清两朝属临朐县忠善乡,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属孝慈乡,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属柳山区,1927年至1956年属临朐县第六区庙山乡,1956年3月划入辛寨区,1958年10月属柳山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辛山乡,1993年并回柳山镇至今。

村交通便利,西临柳(柳山)―高(高崖)路,东河、后河分别修建有宽4米,长35米的滚水桥,耕作路统一规划。

村土地分布为两岭一洼一河滩,岭为砂石土壤,洼为壤土地,素有“三来数着城头上”的青州府三号高产地块的美称。

全村现有耕地1200余亩,313户,1157口人。

自古以农业为主,种植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生产力极低,收入很低,大多数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前后桑蚕收入是当时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粮桑间作,地边坎沿、河滩、路旁桑树林立,养蚕之户十有八九,1953年至1958年全村拥有桑园100余亩,1973年在东岭建起10间大养蚕室,桑园发展到300亩,养蚕业达到高峰,茧产量达90余斤/连,年收入3万元以上,村民生活显著提高。

1952年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多数农户办起了互助组,初步解决了各农户的耕、种、收的困难。在党的对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于1954年冬成立了城头村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曙光初级农业合作社,当时以农民土地、大型农具、耕畜及劳动力入股的方式组建,村民初步走上了互助合作社的道路。1975年后开始大面积推广黄烟种植,最多时面积达600亩,单产350斤,总产量达21万斤,人均增收550元,年收入达28万余元,黄烟种植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养蚕已成为历史。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村种植业,从以特色、专一,到全面发展,从以粮为纲到瓜菜经济,走过逐步发展增加收入的过程。当时以春种红萝卜秋种芹菜冬贮春节卖的小菜园种植模式,开始发展瓜菜种植,尤以“城头芹菜”著称。70年代,经过不断创新,农民逐步摸索出低温菜窖贮存芹菜不变黄的方法,把所产芹菜麦收后畦苗,立秋后移栽,立冬后收贮,使芹菜收获后放在低温保湿的条件下贮存一百多天后,春节上市,这时芹菜中的纤维糖化,杆中无丝,吃起来甜翠可口而著名,由于种植的芹菜品种优良,种植技术较好,每棵芹菜株高1米以上,单株重最高可达2公斤以上,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优良品种而享誉全国,远销到全国各地,1976年曾种植芹菜达300余亩,亩产六千斤以上,总产量180多万斤,人均增加收入500余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这也成为城头村集体经济时期历年无集体贷款的经济后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199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瓜菜种植代替了小菜园经营模式,2001年首次建立塑料大棚120个,总面积达200亩,主要以大棚西瓜、辣椒为主;2008年已发展大棚409个,占地面积628.5亩,年收入960多万元,所产瓜菜以质优而远销全国各地。农业的发展同时带动养殖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养殖业,现有蛋鸡舍40余间,养鸭大棚8个,肉鸡大棚3个,占地20多亩,生猪、奶牛、奶羊养殖也相继兴起,养殖业年收入达358.2万元。

该村水利设施较好,现有大型扬水站4处,小型扬水站20多个,共铺设地下输水管道8000余米,实现了水利井灌全覆盖。1973年在林搞农田基本建设中,大搞平整土地外,打机井、截潜流、兴建东岭扬水站,土法上马,自力更生,用坟砖砌起宽60厘米,墙高50厘米,顶半圆弧的地下水道400多米,打山洞水道137米,明渠600多米,配用三台50马力的动力机的三级扬水站,此项工程勤俭节约,物料自筹,坟砖名为老社员投资,劳力出义务工,没向国家要一分钱,历经七个多月建成,是一个能浇全东岭及东洼七天一轮灌500多亩的大型扬水站。1975年开始设变压器2台共80千瓦并普及全村用电,扬水站也改机灌为电灌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开始复兴,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加工业发展迅速,现开设饭店1户,日用百货门市4个,农资经营4个,客货运输11辆,水泥予件加工厂2家,油坊2户,挖掘机、装载机6台。农村劳务快速形成,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达300之多,其工资收入高者日均90至150元,低者40至60元,收入稳定,占全村收入的30%左右,年收入400万元以上。

1950年设立小学,2001年撤销并入庙山小学,原校改为幼儿园。

1968年实行合作医疗,设立卫生室1处,医务人员1人,现有卫生室2处,医务人员3人,村民全部加入新型合作医疗。该村现有低保户1户2口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总人口数逐年下降,现享有上级计划补贴的2人;五保户1人。

该村地形平坦,建筑整齐大方。1982年村统一规划为东西六排,每排21间,南北13行,中间为十字大街,街宽10米,其余行间南北小街宽6米,东西每排间5米,基本为长方形村。占地136亩,村容村貌整齐,房屋标准一致。

村中人才辈出,清朝进士有张氏族九世张初旭(约1603-1671年),字熹若,约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10年),张氏族九世祖,明崇祯九年(1636年)中举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丙戌科傅以渐榜3甲第58名进士,次年选授湖广辰州府推官,因战事路阻未能按期赴任,被免职,后投洪承畴幕下,深得洪赏识。针对当时形势,张初旭向洪建议,当前首要任务是兴屯田以广储粮草。洪从其议,并命张初旭带人在宁乡一带屯田开荒。张初旭不负众望,仅一年,即开垦地七千余亩,收获粮食三万余石,并负责从长沙一带征收到军饷银数万两,将其常例火耗羡余全部交公,自己丝毫不取。洪对张初旭大风信用,授其为长沙司理(正六品),并上疏朝廷,荐其才能,朝廷亦准备召试擢用。此时,张初旭已深感官场之险恶,曾对人说:“以誉进者,必以毁退,吾不为也”,便以病为由,力辞回乡。其人文墨出众,明经食戏,登黄甲,题雁塔,名扬天下。晚年患病卧床数年,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一生著作不菲,计有《大易心镜》、《心法》、《四书集解》等书及诗草若干卷,惜皆未付梓,已无存。其有四子,长尚宾,次早夭,三嘉宾,四寅宾。其三子嘉宾最著名,张嘉宾,字龙铺,号念劬,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性至孝,18岁中秀才,晚年成贡生。

抗战时期有张太喜(约1922-1948年),革命烈士,1943年参加革命,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在辽沈战役中一人俘掳敌军一个连的战斗英雄张汝清(1919―198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负过伤的张春亭;现代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子礼,市、县供职的张子德、张子向、张梅芹、张瑞增等,专业技术人才有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中医副教授秦升堂等。

建国后升入大专和本科及以上院校者达57人。

村中原有150年以上的古槐9棵,直径均在1米以上,树干中空,树冠直径近30米,于1959年至1960年烧柴及烤烟急用被全部砍伐;其中村后韩家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据说在1940年前后,韩家因生活所迫撞南三年,该树三年未发芽,回来后又发芽生长,人们传说“老槐爷”随主人撞南去的缘故。据老辈人讲,这同棵老槐树为明朝立村时为纪念从“山西洪桐县老槐树底”迁民分发至山东来原址而栽植的。

建国后村干部更替频繁,解放后1949年至1954年张生福任村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先后为张安太(1958―1960),张兰庭(1961―1967),“文革”后张乐山(1972―1976),张永阶(1976―1994),张春圣(1994―2000),张瑞高(2000―2003),2003年后由片长杜学昌兼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分别为张春圣(1984―1997),张子堂(1997―2001),张振伟(2002―2003),张子志(2003―2004),张瑞群(2004―2006),2007年张瑞娟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瑞卿任村主任。

朱墟古城简介:

朱墟,临朐的古称。《竹书记年》云:“帝尧五十八年,使后稷放帝于朱於丹水,即此地也”,当时朱墟的辖区较大,非朐一地,然中心于此,治所盘阳,时代变革,汉朝兴起,朱墟为刘璋封地,治所如旧。西汉末,北海相孔融为黄巾所破,曾退此城,城敝不可守,另筑新城。于今县东南六十里城头村西,名为朱墟城,今县东六十里庙山附近,俗名城头者即其故城所在地。朱墟城,毁废已久,仅剩砖块瓦砾,及西边7米多长一段地基,夯土打成层次分明,下宽5米许。经调查该城为矩形,东西长460余米,南北宽350米。面积约16.1万平方米,占地近250亩。城门仅出土南门遗址,位置居中,为深拱门。群众俗称“瓮城池”及其所在。官府建于城东北部俗呼为“大堂地”城周围有护城壕。深两米宽三米。城址遗物丰富,整个地面,到处可见泥质灰陶砖块、布纹瓦片、罐、盆口沿等。出土文物有铜剑、铜头、铁杆剑、燕首铜焦斗,铜带钩、试金石、瓦砚等。据其铭文、造型、纹饰尽是汉代遗物。从城的布局讲究、尤其是土筑、城垣的粗糙,可能初为军事城堡,后逐渐扩大,商民进住。该城范围虽小,但位于两河交叉口,土壮物丰,人眼聚居,又是军事要地。

8.江西省新干县桃溪乡城头村

城头村位于桃溪乡西部边陲,和新干县溧江乡蓝桥村接壤。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950人。有新干至临川的省道通过。桃溪从村南蜿蜒流趟。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自古就是江南水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