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哪里能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要多长时间

来源:www.ahlulin.com   时间:2023-02-20 22:46   点击:254  编辑:凤逸   手机版

哪里能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要多长时间

农业农村部:在动物检疫中对生猪及其产品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应当使用我部批准或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比对符合要求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试剂盒(试纸条),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符合要求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试剂盒(试纸条)可从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查询。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成了评价专家组,开展了非洲猪瘟现场快速检测试剂评价工作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非洲猪瘟病猪主要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不易识别,但通常有以下几种或全部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或便秘,有的便血,虚弱、难以站立,体表不同部位(尤其是耳、鼻、腹部、臀部)皮肤呈红色、紫色或蓝色,有的咳嗽、呼吸困难,母猪流产、产死胎或弱胎。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后,一般2-10天内死亡。剖检可见内脏多个器官组织出血,脾脏显著肿大,颜色变暗,质地变脆。部分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的养殖场,猪群发病非常急,最急性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无特征性剖检病变。

资料来源: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非洲猪瘟现场排查手册》

看你是想送到正规实验室去检测,还是想自己买一个仪器检测了,正规实验室检测的准确一点,但是时间非常的长,一般是七个工作日,性价比不是很高,如果是买个风途非洲猪瘟检测仪检测当场就能出结果了,并且可以反复使用。

不是自己买了检测吗,找那种检测机构太麻烦了,多了还需要等待,得损失多少呀

如何进行猪病的流行病学诊断?

(1)流行病学概述动物流行病学是以畜群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数学、统计学、医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的一门动物群体医学,是预防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传播的条件和流行、停息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可以分析疾病发生的起源,提供诊断疾病的依据,评估疾病造成的损失,验证防疫措施的效果,提出控制或消灭疾病的建议。

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和分析,这是人们认识疾病流行规律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是认识疾病流行规律的感性阶段,它是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要求兽医人员深入猪场、畜群,到饲养员中去进行实地考察、询问,以期查明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诸如传染源、传播媒介、感染途径、易感动物、病畜日龄、发病季节、环境因素、疫区范围,以及发病率、病死率等。流行病学分析是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材料,来揭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本质和有关因素,把材料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流行过程的客观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转来为生产服务。如此循环不已,以指导防疫实践。

流行病学诊断是流行病学中的一个部分,其特点是从宏观和全局的观点出发并与临诊诊断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诊断方法。(2)流行病学诊断的主要内容动物的健康状况表示着动物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又反映了动物同各种致病因素斗争的结果。流行病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原则就是调查和描述导致各种不平衡的环境条件、宿主因素和病原因素的作用。实际上,每一种疾病都是由宿主、环境和病原联合作用的结果。

过去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发病机制和病原的分离,而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流行病学特性。流行病学诊断则远远超出这个范围,它除了包括病原因素外,还有宿主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及不同的动物群体类型等。这些不同的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都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流行病学诊断,就是将这些调查或记录的材料,按畜群的年龄、品种和当时的气候季节疾病流行过程的特征等因素进行分组,统计疾病的发生率、治愈率和致死率等,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疾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在调查和引用资料时,应注意到其完整性和可靠性。对于某些具有隐性感染的疾病,应采用血清学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到判定标准和操作技术的统一性,否则就可能得不到真实、正确的结论。

流行病学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即疾病在猪群中流行的强度,是疾病在某地区或猪场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数量变化,以及各个病例间联系程度的标志。可以分为以下4种表现形式。

A.散发性: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或众多的猪群中,只见到个别传染病的病例,其原因主要有几种情况:

a.某些疾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破伤风要经深部污染创,在厌氧条件下才能感染,狂犬病通常要被疯狗咬后才能发生。

b.某些传染病平时成隐性感染,个别猪在某种应激因素的作用下,才出现明显症状,如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c.某些呈流行性的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等,通过免疫接种可获得较坚强的免疫力,但若少数猪漏防疫,有时也能出现散发病例。

B.地方流行性:是指病畜的数量较多,但传染的范围不广,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区或猪场,在一个群体单位内发生是有规律和能够预测的,并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的频率保持相对稳定。地方流行性疾病一词并不表明其发病率的高低,例如猪气喘病的发病率往往较高,而猪丹毒的发病率则不高,但这两种病都可称为地方流行性疾病。

C.流行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猪群中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而且传播范围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几个乡、县甚至省,不过它没有一个绝对的病例数量界限。属于这类的疾病,往往是病原的毒力较强,能以多种途径感染,或猪群的易感性较高,如口蹄疫、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胃肠炎等。

“暴发”这一名词,大致可作为流行性的同义词。是指疾病在一个局部地区或在一定畜群范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流行。如在新疫区可能暴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

D.大流行性:是指家畜发病的数量很多,传播的地区很广,一次流行可将疾病传播到全省、全国甚至几个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猪流行性感冒、猪水泡病的大流行。

上述几种流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在人为的干预下,通过对病猪的扑杀、封锁、隔离、消毒和对易感猪的免疫接种等措施,是能够控制或阻断其流行的。②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在每一年的一定季节内,发病率显著升高。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凡是由蚊、虻等吸血昆虫传播的疾病,必然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即蚊、蝇孳生的季节流行。如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河北省多数发生于6~10月间。

第二,气候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冬春寒冷季节,有利于病毒的生存,是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的流行季节;夏季易发生猪丹毒等细菌性疾病。

第三,季节还与猪的生活环境和抵抗力有关。夏季气温高,育肥猪易发生中暑,冬季若保温不好,仔猪易腹泻。如果通风不良,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所以猪气喘、接触传染性的胸膜肺炎等疾病常在寒冷的季节发生或加重病情。③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呈周期性的上升或下降,即经过一定的间隔期(常以年为计算单位),可发现同一传染病再度发生,这种现象称为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或称周期循环。处于两个发病高潮中间的一段时期,叫做流行间歇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某些传染病流行后,易感猪除了死亡或淘汰的以外,幸存猪都获得了坚强的免疫力,从而终止了疾病的流行,但是经过一定年限后,幸存者包括其后代的抗体逐渐消失,或引进易感猪增多等原因,猪群对该疾病的易感性再度增高,则又可使该传染病再度流行。如猪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在某些猪场中常间隔数年流行一次。④种别和品种不同的动物种别对同一病原因素的临诊反应和易感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天然形成的。如猪不会感染鸡新城疫,鸡不能感染猪瘟。但是,有的病原因素具有较广泛的动物宿主范围或易感动物种类,如猪丹毒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伪狂犬病病毒等病原,对猪、牛、羊、禽等动物都能感染,称为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

不同品种的猪,对大多数传染病的易感性差异不大,如猪瘟、仔猪黄痢等疾病,对各种品种的猪都有同样的易感性。但也有个别疾病存在着种的差异,如猪气喘病对我国地方品种的猪较易感,而对外来品种的猪则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易感性则相反。⑤年龄病猪的年龄是流行病学诊断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许多传染病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如哺乳仔猪易发生黄痢、白痢等疾病,保育猪易感副伤寒,育肥猪易感染猪丹毒,成年种用公猪或母猪对布氏杆菌病等引起繁殖障碍性传染病易感。此外,由于不同的年龄,即使感染同一种传染病,其表现也不一致。如伪狂犬病,怀孕母猪感染后,表现为流产,仔猪感染后则发生神经症状,而育肥猪只呈隐性感染。⑥性别大部分传染病的易感性与动物的性别差异不大,如猪瘟等传染病,对不同性别的猪都同样易感。但某些引起繁殖障碍的传染病,如猪细小病毒感染、布氏杆菌病等,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或死胎,而公猪感染后仅发生睾丸炎,未成年猪或育肥猪感染后则不显症状。此外,某些产科疾病如产后麻痹、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疾病,只能发生在种用母猪或公猪。造成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动物的生理解剖特点、生产性能和性激素等因素所决定的。⑦群体免疫状态动物群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叫做群体免疫。有些猪的传染病可以通过疫苗的免疫接种,产生保护性抗体,而免于感染。

猪群中对某种疫苗免疫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

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疫苗的质量。

b.猪群中免疫接种的密度。

c.免疫接种的技术。

d.被接种猪的免疫反应能力。

e.病原毒力的强弱和污染程度。

f.哺乳仔猪的被动免疫力取决于母猪的免疫状态及其初乳中母源抗体水平。⑧管理因素是猪场兽医防疫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实际上猪的许多疾病无不与饲料、饲养、饲养人员素质、经营管理者的水平有关。但是,管理的因素不同于单一的致病因素,它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虽然各种疾病都与管理因素有关,但是究竟关系到什么程度和是怎样的关系,则缺乏这方面的调查研究。现在一些规模化猪场,已经开始重视管理因素。一般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制定场规,依法治场,实现饲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防疫卫生制度化、经常化。

第二,建立猪群保健档案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些疾病的抗体进行检测。

第三,具有饲料质量监察的设备和能力,经常开展饲料质量和饮水的检查,确保饲料、饮水的安全。

第四,注意猪舍内适宜的小气候和小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空气、光照、密度、猪舍、地面等。

第五,管理和饲养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人的积极因素发挥了,才能养好猪。

(3)流行病学诊断的统计和表达疾病的统计是包括发病群体内的患畜和非患畜数,并计算出某种比值以表达疾病的严重程度。临诊实践中,人们往往只重患畜而忽略非患畜,但在流行病学诊断中,无论是患畜还是非患畜,都是计算疾病发生所考虑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们都是群体总数的一部分,只有将患畜和非患畜联系起来之后,才具有对疾病状况的表达意义。

另外,各种比率都含有一个时间的成分,群体中发生疾病的频率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计算的。因此,计算某段时间内疾病的频率时,通常用该段时间内动物的总数为分母。

在流行病学诊断的统计中,常用下列的频率指标表达。

①发病率是表示畜群中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新病例发生的频率。发病率能较完全地反映出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但还不能说明整个流行过程,因为常有许多家畜呈隐性感染,而同时又是传染源。因此,不仅需要统计病畜,而且还要统计隐性感染患畜(感染率)。

发病率%=(某期间内某病新病例数/某期间内该畜群动物的平均数)×100%②感染率是指临诊诊断法和各种检测法(微生物学、血清学法等)查出来的所有感染家畜的头数(包括隐性患畜),占被检查家畜头数的百分比。统计感染率能比较深入地反映出流行过程的情况,特别是在发生某些慢性传染病如猪气喘病、萎缩性鼻炎等,进行感染率的统计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感染率%=(感染某传染病的家畜头数/被检查家畜总头数)×100%③患病率(流行率、病例率)

是在某一指定时间畜群中存在某病的病例数比率,代表在指定时间畜群中疾病的数量上的一个断面。

患病率%=(某一指定时间畜群中存在的病例数/在同一指定时间畜群中动物总头数)×100%④死亡率是指某病病死数占某动物总头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该病在畜群中造成死亡的频率,而不能说明传染病发展的特性,仅在发生死亡头数很高的急性传染病时,如口蹄疫、仔猪白痢病等,虽能大规模流行,而死亡率却很低,则不能表示流行范围广泛的特征。因此,在传染病发展期间统计的死亡率外,还应统计所有发病的家畜(发病率)。

死亡率%=(因某病死亡头数/同时期某种动物总头数)×100%⑤病死率是指因某病死亡的家畜头数占该病畜总数的百分比。它能表示某病临诊上的严重程度。因此,能比死亡率更为精确地反映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病死率%=(因某病死亡家畜头数/患该病畜总头数)×10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